欢迎访问 村官法制网!

网站首页> 村官时评

兰考县以责任支撑产量 用科技支撑质量 增农民福祉 保粮食安全

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 佚名 时间: 2021-04-14

  兰考县是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河南省小麦种植大县,现有耕地面积102.5万亩,小麦种植面积89万亩,粮食产量实现“十七连增”。近年来,兰考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着力抗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集中力量推进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确保粮食实现丰产丰收。

  一、强化要素保障,筑牢丰收基础

  兰考县选择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坚持科学种植,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夏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一是选择优质小麦品种。充分发挥小麦育种专家沈天民的技术优势,结合兰考气候和土壤条件,科学选择稳产高产,抗倒伏能力强,成穗率高,抗病性能强的小麦品种,如种植适宜的豫麦66、兰考矮早八、百农、郑麦和周麦系列,亩产可达到1000—1200斤,为小麦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科学优化种植方法。农业技术人员自创“四减、一提、一增”种植方法,即:减少用工、播种量、化肥施用量、化学农药喷施量,通过综合栽培技术措施提高小麦品质,采取品种筛选、耕作栽培、土壤培肥、绿色植保、抗逆减灾,夺取优质高产,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同时,通过大面积推广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小麦绿色防控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模式,保障小麦生产有机生态。三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排并重的水利工程体系,切实利用好黄河水,实现农田灌溉用水“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去冬今春,全县县、乡河道疏浚及水系连通共治理各级渠道179条,治理长度489公里,动土方490万方,维修、新打机井1653眼,建立健全“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水系连通体系。同时,以路河沟渠为骨架,建设农田林网,改善农田小气候,为农田提供生态保障,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二、强化耕地利用,提升生产效能

  兰考县充分保护和利用耕地,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单位面积农田产量。一是持续稳定小麦种植面积。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健全粮食生产支持保护制度,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切实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出台强农惠农政策,执行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益,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多种麦、种好麦,确保全县小麦产能稳定提高。目前小麦种植面积89万亩。二是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标准化建设、现代化装备、智能化应用、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等五化标准,在红庙镇、仪封镇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1.37万亩,实现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设全覆盖。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中心,通过智慧农业管理平台远程控制,进行田间数据采集,分析,智能化管理。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81万亩。三是实行规模化土地托管模式。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耕地以全部托管模式,引入新田地种植合作社实施耕、种、管、收、销全流程托管试点。该模式由村集体围绕本村产业,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管理服务,不仅实现了粮食丰产丰收,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三、强化科技支撑,护航保供增产

  兰考县坚持以科技指导粮食种植,持续开展技术下乡活动,创新技术服务方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做好技术指导。依托省农科院技术支持,聘请专家教授对小麦生产进行技术指导。以“一懂两爱”技术团队和“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为载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苗情、病情、虫情调查。同时,加强气象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二是创新指导方式。邀请农科院小麦专家拍摄专题讲座和小视频,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微信群、抖音小视频等多种方式宣传传授小麦管理技术,实时解决小麦生产中的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取到良好宣传和指导效果。目前,已累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举办技术讲座5期,技术人员下乡指导300余人次,受益群众12万余人次。三是做好小麦病虫灾害防控。全方位宣传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病害的危害性及严重性,在全县范围内对病虫害开展拉网式普查,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田”。明确以小麦病虫害防治主攻对象,采取科学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充分发挥专业化植保服务组织作用,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坚持“带药侦查,打点保面”,“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应治尽治。目前,兰考县小麦一二类苗比例从越冬期的85%提高到93%。

责任编辑:席姗
原文链接:http://nynct.henan.gov.cn/2021/04-14/2125712.html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