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3日,在全省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暨高水平推进五水共治大会上,衢州市以2018年五水共治考核总分全省第一、满意度调查得分全省第一,被省委省政府再次授予大禹鼎,从而实现了五夺大禹鼎、再夺银鼎。
盘点2019,衢州市水环境质量实现5个100%,继续保持全省领先,群众治水满意率位居全省前列。衢州市先后荣膺国家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国家级节水型城市;衢州治水铁军受到市委市政府通报表扬。
高站位扛起源头担当
2019年,五水共治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面对省考核办法发生重大调整、实行差异化考核对我市提出更高要求等新情况,全市下上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对衢州的“八个嘱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坚定不移地履行“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的庄严政治承诺。
市委书记徐文光先后两次听取治水工作汇报,3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五水共治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汤飞帆先后8次调研中央环保督政有关涉水问题。
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积极履行河长职责,常态化巡河、护河,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锦标靠前指挥,强力推进。市治水办以争创一流的使命感,统筹谋划、协调各方、精准施策,一周一分析、一月一研判,实干笃行,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
2019年5月和9月,全国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培训班以及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研讨班先后在我市举行,衢州向全国展示了扛起源头担当的样本和成果,受到水利部、生态环境部领导的高度赞赏。
高质量推动水质提升
市、县两级通过人代会将“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挂图作战、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双月督导,通过市政府推进会、“百日冲刺”行动,建设质量和进度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全年创建污水零直排生活小区120个、工业园区9个、乡镇街道26个,分别完成省定任务300%、150%、124%。与此同时,城乡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升,73.27万农村人口实现饮用水达标提标,极大缓解了饮水难问题。为守护好“一江清水”,我市重拳出击,强力推进“绿剑行动”、“亮剑行动”。排查各类点位1万多个,查出各类问题1312个,通过持续督查、交办、约谈、市领导督办等方式,先后销号解决,整改率100%。在今年特大干旱等不利因素下,全市9个国家考核断面、13个省控以上断面、19个市控以上断面、5个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7个集中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市出境水连续多年达到Ⅱ类水质,开化县Ⅰ类出境水天数再创历史新高。
高水平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全年完成美丽河湖创建101.55公里,总投资21.2亿元,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妙缘双溪”大花园重点建设项目、十里江滨景观带改造提升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
美丽河湖创建亮点纷呈:龙游南海诗画休闲绿道、常山慢城绿道入选第三届浙江省“最美绿道”。信安湖、大俱源溪等9条河流通过省、市级验收,获评“美丽河湖”。常山“宋诗之河”等入选浙江省首批诗路旅游目的地培育名单。
高起点推出全民治水品牌
7月12日,我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五水共治“蓝马甲”志愿者行动启动仪式。“蓝马甲”行动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形象、统一活动,弘扬公益治水、全民治水新风尚,受到省治水办的充分肯定。
全市组建“蓝马甲”志愿者队伍230支,志愿者超过24000名,掀起了全民治水的高潮。通过精心实施“五进五个一”活动,上半年群众治水满意率比上年提升4.88分,实现持续领先。全市河长巡河率为99.97%,全省名列前茅。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巡河和治水监督达2.6万人次。
高效能助力成果转化
良好的水生态正成为衢州新一轮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不断产生叠加、催生、转化效应。水生态助力营商环境改善。食品饮料、造纸、医药健康等涉水产业纷纷入驻、发展迅猛,产值达380亿元,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今年11月,全国第一张取消许可电子证照在我市落地。
水生态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借一江清水,一批美丽经济、幸福产业踏水而来。大荫山森林穿越、奥陶纪高空极限景区、中国运动汽车城等一批国际顶级运动项目,全国瞩目。
水生态助力乡村振兴。总投资1036亿元的“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全面开工,全长280公里、贯穿各县(市、区)的沿江公路全线开通, 100个精品美丽乡村串点成线。乡村休闲旅游以20%以上增幅快速发展,全市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在外乡贤纷纷点赞。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浙江省卫生厅原厅长):“衢州按照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整个生态的建设非常好,规划也很好,将在整个浙江省经济发展当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水净河清、岸绿景美,产业兴旺百姓富,这是对治水奋斗者的最高回报!新的一年,衢州治水铁军将不忘初心披荆斩棘、牢记使命克难攻坚,把忠诚和担当融进三衢大地的每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