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江山市贺村镇礼贤村。在村两委办公室内,贺村镇副镇长占松华正与村干部七嘴八舌地讨论应该如何整治村内的死水池塘。
“从前,池塘能养鱼,浇菜的水直接从塘里挑。后来,池塘入水口被堵住了,最终成了个死水塘。”村民主任郑余通介绍,礼贤村过去是生猪养殖大村,曾有三四个养猪场分布在该池塘周围。养殖污水长期排进池塘,加之多年无人清洁管护,淤泥堆积,面积近十五亩的池塘逐渐成为一个臭水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成了名副其实的劣V类水体。
“开展剿灭劣V类水工作以来,我们已经对池塘进行过测绘,计划先将淤泥清理出来,然后通过管道从江山港引活水入塘。”占松华进一步解释,清出的淤泥不外运,直接在池边堆成护岸种植堤。他指着池塘边的养猪场废墟告诉记者,那里将被打造成垂钓台。
“清淤、护岸、引活水,这是我们剿灭劣V类水体的‘三步走’战略。”在距离礼贤村不远的高路村,劣V类水体池塘的整治工作已近尾声。“治水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考虑减少人为破坏,净化和保护河道、池塘、小溪流的原生生态系统。”贺村镇水利员王文亮表示,在剿灭劣V类水体时,他们始终坚持“以原生态为主,人工措施为辅”的原则。“只有池塘景观化、小溪流生态化、河道特色化,才能让老百姓共享治水剿劣成果。”
贺村镇老集镇内溪两岸的居民们,对于治水剿劣后的生活变化深有感触。大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因沿岸居民将生活污水、垃圾直排及倾倒进河道,内溪逐渐成为“资深”黑臭河。多年来,大小规模的整治都没能寻根断源。自2015年起,内溪才借五水共治的东风,通过河道清淤和截污纳管,一步一步地走出了劣V类水体名单。有居民感叹:“从前内溪的水看在眼里都嫌脏,现在能在河里洗衣服了!”
据了解,贺村镇剿灭劣V类水体大会战将持续至今年6月底。王文亮表示:“在加快剿劣进度的同时,我们也要确保成果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