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又到了祭拜先人、追忆逝者的时节。
然而在网络上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地方,庸俗、低级的祭奠方式让人大跌眼镜,烧冥币、送家电、扎别墅等腐朽民俗之风屡有抬头……本是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失去了本质意义,甚至还滋生了干部作风问题。让清明回归本真,保护好“清洁而明净”的文明之景,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
要在传统上大力挖掘。清明何以谓“清明”,作为我国重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的本义应该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然而在很多人意识形态里,清明节更多的是一种祭祀活动,这种片面的认识加之封建迷信腐朽思想推波助澜,使清明节逐渐失去了本意,奢靡之风、排比之风、歪风俗气甚嚣直上。回归清明节的本义,传统的回归尤为关键。国家近年来提倡的绿色文明祭扫,以及教科书上关于清明等传统节日古诗词的回归扩充,便是传统回归重要举措。
要在文化上精心塑造。春风风人,春雨雨人,让清明回归本真,不仅需要政府引导、市场助力,更需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疏导作用。据考证,早在光绪年间,我国首部成系统的自编语文教材《蒙学读本全书》里,对清明节的完整由来就有了完整的概述。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扉页上,清明节绝不是简单的祭祀史,可以说,清明节的演变本就是一本厚重的文化史,而无数文人墨客也在清明时节留下了动人的诗篇,更为这个传统节日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基因。我们要在与经典诗文的交流中、在文化密码的破译中,拮取清明文化的优秀基因,并弘扬发展壮大,形成与时俱进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
要在监管上形成闭环。清明污浊之气缘何而来?除去封建迷信作怪、虚荣奢靡之心作祟,最关键的还是有少数不良商家推波助澜、制造噱头、违法经营,因此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在强化市场经营者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同时,政府要严格监管,稳步推进殡葬改革,不断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同时还要针对群众个性化需要,提供诸如网上祭扫、纪念网站、开辟踏青场所等多形式的服务措施,切实营造科学、健康、文明祭祀之风。
清明不只是一种节日,更是一种人格。清明不至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情怀。山水兼容为“清”,日月轮转是“明”,清明传递我们的更多的是一份礼敬、一份感恩、一种风尚。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在祭祀祖先故人的同时,崇尚文明新风,让2021这个清明节更加清明和温馨。(唐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