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在石门县召开2021年省、市、县派驻村工作队见面暨乡村振兴工作启动会议上,赵红卫见到了张忠富,她喜出望外。
“张队长是工作队队长里的一面旗帜,而我又是一名新兵,必须向他学习取经。”前不久,赵红卫做了她人生中一次勇敢的决定,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人事科科长的职位上主动请缨,到远离常德的石门县偏远山区南北镇清官渡村驻村帮扶。
“80后”的赵红卫是从石门县太平镇走出来的大山儿女,对石门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这次接到驻村的通知,她第一个报了名,希望通过自己和工作队的努力,改变家乡的面貌,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赵红卫在自己的驻村工作日志本上写下了这句话,用来自勉。
在与张忠富交谈后,赵红卫受益匪浅。张忠富给她说了自己与几个村民之间的故事,告诉她,工作队最难得到的是老百姓认可,这种认可是最好的奖赏,但过程很艰辛。回村的途中,赵红卫一直揣摩着这句话,对身边工作队队员们说道:“我们这次进村以后,第一件事是怎样走进老百姓心里,第一时间要知道老百姓心中所想、所需,才能开展后面的工作。”
5月7日,在市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的当天,全市594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全部进村到岗,1750名驻村干部在全市铺开,沅澧大地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接过“接力棒”的,不仅有活力四射的年轻面孔,也有经验丰富、舍不得离开的“老队长”。
“这次市派工作队的60个乡村振兴工作队中,有14个“老队长”是主动申请留下来,这让我们很感动。”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副主任、市驻村办综合组组长俞开锋介绍道。
来自市委编办的干部杨祺钧就是这次主动申请留下来的“老队长”之一。他告诉记者,在接到新一轮的驻村通知后,他和汉寿县其他3个市派驻村工作队队长商量,一致决定全部留下来。
5月10日,是杨祺钧进驻汉寿县聂家桥乡太子村的第四天,他和另外三名工作队员一道开始入户走访。杨祺钧说:“我们现在是以半天为一个工作量安排工作,抓细抓紧。”
四天前,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梁仲在第一时间,来到点村汉寿县聂家桥乡太子村调研乡村振兴,提出了要求,也给大家打气加油。杨祺钧说,梁部长的此行此举无疑给他和工作队员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同时也觉得时间紧、任务重,一刻也不能松懈。
经过上一轮的驻村工作,杨祺钧和队员们给聂家桥乡堤北社区真正打造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扶贫车间、小广播大课堂等一系列扶贫成果被各大媒体争先报道。他说,太子村和堤北社区虽然在同一乡镇,离得也不远,但是产业基础有很大的差别。目前,工作队已拿出了初步振兴太子村的工作计划。
“第一步就是抓基层党建。”杨祺钧说,太子村全村95名老党员,60岁以上的占70%,虽然年龄偏大,但是老党员的积极性很高,他要在短时间内组织各种活动,让大家形成合力,发挥作用,接下来就是把产业做精做细。杨祺钧介绍,目前村里有规模的产业就是一个水稻种植合作社,他们在想如何增加附加值,尝试“稻鱼”套养,提高收益。最后一步就是做休闲农业,抓住该村离市城区近、离高速口近的区位优势,打造垂钓基地等。
在各个区县(市)的派驻村工作队中,也有很大一批工作队选择继续留下来。临澧县四新岗镇久丰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王晓东最近心情大好,如他所愿,他继续留在了久丰村。在他和队员的共同努力下,久丰村的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依靠村里现有的“烟叶、油茶、药材”三大产业,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我是真的舍不得走,因为有一些项目还没有实施完,有一些想法还没有落地,我想继续在这里干,把久丰村建设得更好。”王晓东是该县人社局的干部,与他一样留下的,还有其他两名队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王晓东告诉记者,今年的工作计划就是想方设法把全村5000亩油茶园的配套设施做好,让村里的产业发展无阻,村民的腰包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