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农村社会治安防控水平,市平安办印发《昆明市智慧安防小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着眼平安乡村建设,推广农村安防“智慧看家”技术,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安防控科技化、信息化水平,聚众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积极走访调研,摸清农村实情。农村基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在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中至关重要,“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为此,市平安办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征求民意、实地考察等方式,充分了解掌握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老人儿童普遍、治安防控体系薄弱、农民安全感幸福感指数偏低等实际情况,与县区、乡镇、村(社区)各级干部交流意见,认真研判形势,采取“试点先行、查缺补弱、构建模板、全面推广”的工作思路,确定石林县、嵩明县、东川区3个县区作为“智慧看家”建设的试点地区,边摸石头边过河,补足弱项短板,形成标准体系全面推广实施。
二是坚持党建引领,广泛宣传发动。在前期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平安办将“智慧看家”作为《昆明市智慧安防小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重要落实举措,并纳入各级党委重要议事议程,深入思想发动,高位统筹推动落实。成立各级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到人,坚持党员干部带头,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并借力移动、电信企业公司的信息化优势,组织村民现场观摩“智慧看家”技术安装使用情况,听取移动、电信企业公司负责人介绍平台运行模式、费用、安装维护、功能等内容,让村民感受其“看家护院、防火防盗”等强大功能,同时利用微信群、农村“大喇叭”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充分调动村(社区)集体、小区物管、居民个人安装视频监控,积极参与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三是明确建设标准,压实安防功能。为进一步完善“智慧看家”技术建设,参照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标准,结合各个居民村(社区)实际,“智慧看家”安防系统建设按不同程度分为达标型、提高型、示范型三个等级。以人脸识别这一技术为例,达标型要求在传统居民村(社区)安防系统的基础上,在居民村(社区)所有人员及非机动车辆出入口,建人脸识别门禁,规范人员及非机动车辆进出管理,采集进出人员脸部图像;提高型要求在达标型的基础上,在居民村(社区)所有人员出入口,建双向人脸抓拍探头,无感采集进出人员脸部图像;示范型要求在提高型的基础上,在楼栋单元门增建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门禁,规范楼栋人员进出管理,采集进出人员脸部图像,并根据需要增设消防安全感知和预警系统、高空抛物管理系统、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小区便民服务平台。
四是突出精准防控,扩大覆盖范围。坚持“政府倡导、企业推进、群众自愿”的共建模式,营造互助共建良好氛围,推进基层治安防控科技化、信息化、现代化步伐。“智慧看家”监控系统着重安装在村(社区)的关键路口、密集场所、畜牧场、易乱停乱放车辆街道、矿山等区域,通过光纤宽带互联网、Wi-Fi接入平台,经用户授权接入综治中心后,监控图像还可接入村委会、乡镇政府和县区政府。监控系统可全天全事件实时监控,通过PC端、手机客户端和电视客户端可随时随地查看实时监控视频,也可云回放监控视频,根据云储存的费用高低,可回放7-30天内的视频。“智慧看家”实现了智能监控三个“全覆盖”,即所有进出村路口全覆盖、公共区域交通死角全覆盖、人员密集场所全覆盖,全面提升了基层社会治安防控科技化、信息化水平。
五是加强组织保障,确保顺利推进。加强经费保障,针对各居民村(社区)可调配财政薄弱的实际,对示范性智慧安防小区市级财政按照每个2万元的标准予以奖补,保障“智慧看家”安防建设经费渠道畅通。加强交流学习,不定期组织各县市区、乡镇、村(社区)负责同志进行交叉观摩,互相借鉴交流经验,再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确保建设推进有序有力。加强分析研判,定期梳理汇总相关情况,实时掌握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并及时协调解决,高效快速推动建设进程。加强业务培训,邀请移动、电信企业公司技术人员,组织各村(社区)居民开展安防系统使用管理培训,让老百姓会使用,懂功能,见实效,让暖心惠民政策在末端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