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宁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激发基层活力,以“群众说了算定了干”的“微改造”解决“上面压着干推着转”的“大问题”,用“分值连着好家风”的小积分激发“我的家园我爱护”的新活力,探索出了一条组织领导上“三抓三结合”、统筹推进上“三评一讲”、主体作用上“三化”带“三变”、路径抓手上“三改两提升”的“四个三”工作新路子,“厕所革命”成效显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文明意识显著提升。
在组织领导上突出“三抓三结合”,着力解决“年年干、年年难”问题。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画大字”做样子、“大呼隆”假样子、“紧一头”老样子等问题,通过“三抓三结合”从机制上夯实工作根基。“三抓”:一是主要领导高位抓。市委书记、市长每周批阅各街道工作排名,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市性的现场会,形成高位统筹推进工作的良性机制。二是“人居办”统筹抓。2020年召开全市性专题会10次、现场办公会4次、现场观摩会5次、现场教学会3次、治理专题会4次、专题培训4次。三是三级书记具体抓。全市9个街道全部建立“街道-村委会-村小组”三级书记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三结合”:一是与乡村振兴投入机制相结合。出台《安宁市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扶持评审标准》等规范文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作为乡村振兴资金安排的前置条件,达不到最低层次“一档村”标准的一票否决,达到最高层次“三档村”标准的优先安排资金和项目。二是与村庄实际相结合。汲取群众智慧、聚集各方力量。如吴家村“四不留、六必治”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正循环。三是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坚持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党员带头宣传政策、带头拆房退地、带头整治环境,以身作则带动群众自觉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基层党建和环境整治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如八街街道凤仪村委会制定了《党员积分制管理考核办法》《凤仪村民委员会乡村治理运用积分评分细则》,开设“正能量超市”,把党员为民服务承诺事项与治理凤仪“脏、乱、差”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开展了“跟党走,践我行”“在乡村治理中,我是党员我先上”“凤仪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等活动,让村民通过参与卫生保洁、村组志愿活动、家风建设等方式获得积分,获得的积分可以在‘正能量超市’兑换生产生活用品。通过“积分制管理+正能量超市”的施行,全村村民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群众参与率达98%以上,提高了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了广大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统筹推进上开展“三评一讲”,着力解决“各自干、散漫乱”问题。针对各街道和村组干部认识不一、思想不一的问题,以“三评一讲”为抓手强力统筹、对标对表、统一思想,着力提升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水平。“三评”:一是村组自评。每月由村委会、村小组开展自评,定出“红黑榜”在全市范围公示,让榜单说话,村组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增强,群众关注度、参与率持续提升。二是街道互评。实行日收集、周排名、月点评、季总结,每日汇总各街道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既有单项排名,也有综合排名,以排名论英雄,平均每天推送实况信息达100条以上,形成“互看互比、互评互学、比学赶超”氛围。三是机构测评。聘请第三方测评机构每月对全市311个自然村进行测评,每期都列出大量问题,把问题定到点位、定到经纬度、定到现场照片,在不断整改中达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明晰标准、举一反三的目的,推动全市面上工作整体提升。“一讲”主要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现场讲学教学督导讲评。一是省厅领导现场讲。省农业农村厅谢晖厅长去年4月份到安宁随机调研指导,在甸中村入户厕、抬盖板、验效果,给全市党员干部上了一堂深刻的作风和业务课。二是昆明市领导现场督。昆明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市局领导多次到安宁市实地调研指导督促工作,有力促进了责任压实和问题解决。三是安宁市主要领导现场评。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召开5次观摩会、4次现场会,通过现场观摩、评比打分、总结点评,有力推动了工作。四是分管领导现场教。组织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建现场教学会,由市政府分管领导“解剖麻雀”进行案例分析,通过一线工作法让街道领导先学懂,带动干部全弄通、推动基层真做实。
在主体作用上坚持“三化”带“三变”,着力解决“不想干、推着转”问题。针对“带着不想干、推着原地转”情况,坚持以“三化”带“三变”,强化群众主人翁意识、干部主责意识、社会协作意识,凝聚起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强大合力。抓宣传动员,化复杂为简单,变“高大上”为“接地气”。努力把复杂的整治内容变为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精心制作了趣味短视频“小老伟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系列”、创意宣传系列海报。一手抓抖音、微信等线上平台的宣传推送,一手抓“美丽庭院”“美丽道路”“美丽田园”“美丽村庄”等群众性评比活动,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抓实干在前,化被动为主动,变“安排式”为“互动式”。通过干部说、小组提、支部议的方式,提出各村的个性化目标和措施,增强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的参与感,并通过现场教学、典型示范、互学互评等方式,加大基层党员干部和上级部门之间、各街道之间、各村组之间的互动性,形成主动学习、个性谋划、积极落实的良好局面。抓凝心聚力,化单打为协同,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先从群众议论最多的臭水塘、老阴沟、老粪堆、懒人场等改起,在得到群众认可支持后,逐步全面推开,形成了越干事、越扎实、群众越支持、整治工作越好干的良性正循环。如通桥村通过党建引领,实施“五化”齐下,推动“十变”转身,短短一年就后进变先进、旧貌换新颜。
在路径抓手上推行“三改两提升”,着力解决“怎么办、如何干”问题。针对基层干部群众“怎么办、如何干”的困惑,通过推进“三改两提升”,明确路线图和施工图,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质增效。“三改”:一是以“改厕十法”推动农村“厕所革命”。提出“两个100%”,即“凡是农村居民100%都要有干净卫生的户厕、凡是农村厕所100%是无害化卫生厕所”的目标,并结合基层实际总结形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厕十法”,有效推动了面上工作的开展。完成农村无害化户厕改建19211座,目前全市共拥有无害化卫生户厕25213座,无害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3.16%;共完成农村公厕改建167座,其中行政村公厕45座、自然村公厕122座,目前全市共建有行政村公厕104座、自然村公厕408座,全部实现自然村公厕100%全覆盖;二是以“微改造”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整体提升。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点多面广、散小细碎的实际,制定出台《安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微改造工程资金使用方案》。基层组织负责“哪里不好抓哪里”、街道负责“照单点验逐一核”、市人居办负责“一张清单管全盘”。全市2020年在整村环境卫生推进提升工作中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撬动村组投资投工投劳和社会援建9000余万元,财政投入撬动比接近1:3,解决了失修垃圾池、臭水塘、残垣断壁等小微项目“没钱干、要钱难”“有了钱、程序烦”“不精准、乱花钱”和“只花公家的钱、不花自己的钱”等顽症固疾;三是以“改重点”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依据村庄布点布局规划,以“三类村”(原址保留村、异地搬迁保留村、异地搬迁城市化保留建制村)为重点,投资3.02亿元开展61个村(社区)委员会、281个自然村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目前已完成37个行政村、13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两提升”:一是提升村庄布点布局规划。按照村组为主体、街道严把关、专家来指导、企业提建言、新老村民齐参与的方法,指导各村组提升编制“用自己脚步丈量出来、用自己眼睛观察出来、用自己耳朵倾听出来、用自己头脑思考出来”的实用型村庄规划;二是提升长效管理机制。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推动长效管理机制的提质增效,从治标转向治本。重点建设一批“双节两利用”(节水、节约,粪污、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村,通过开展节水、节约行动,用政策引导鼓励节约风尚,从源头减少污水、垃圾的产生量;通过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配备保洁员、吸粪车、周转池等,打通循环渠道,实现粪污不出村,就地资源化利用;通过推行符合实际的农村垃圾分类制度,配备小型化处理设施和周转回收利用设备,实现垃圾不出村,就地分类进入循环利用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