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灌云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芦蒿产业在我县得到了稳步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一、基本情况
目前,灌云县芦蒿种植面积3.5万亩,主要分布在南岗等乡镇,年产芦蒿8万吨、产值4.5亿元,亩平均效益9000元左右。芦蒿栽培主要模式有冬季日光温室芦蒿--番茄轮作、春秋芦蒿--西瓜轮作、春秋拱棚栽培、春秋露地栽培等4种,其中日光温室种植芦蒿效益较高,亩均1.2万元左右;露地种植效益相对较低,亩均5500元左右。芦蒿产业已成为灌云县的蔬菜主导产业,为全国最大的冬季芦蒿生产基地。2010年,灌云县芦蒿产业基地被省农委确立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并成为我县的省永久性菜篮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芦蒿产业也成为了我县一项重要的富民产业。
二、推动措施
1、注重典型带动。1999年,南岗乡农科站从南京八卦洲引进芦蒿种苗,在孙庄村试种102亩,次年该乡董王及王范村科技户和蔬菜种植大户引种72亩,拉开了全县芦蒿产业发展的序幕。为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培育种植典型,县乡农技部门多次组织到八卦洲芦蒿生产基地学习,为我县芦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县共有30亩以上芦蒿种植大户200余户,带动周边5000多户农民从事芦蒿产业。
2、坚持规划先行。县农业部门根据芦蒿生长发育和我县气候及土壤特点,邀请了省内外相关知名专家对我县芦蒿适宜种植区域和发展规模等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规划,确立了我县以西部岗岭的南岗、龙苴为主要发展芦蒿区域,多种种植方式并存,重点发展冬季日光温室芦蒿生产,总规模控制在6万亩的产业发展格局。
3、强化科技支撑。为了克服芦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进芦蒿产业的持续稳健发展。2015年以来,灌云县政府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相继成立了芦蒿研发中心和芦蒿研究院,在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张培通研究员等专家指导下,联合灌云县农委和灌云县现代农业园区等相关农技人员,开展芦蒿品种选育、新型栽培技术研究、芦蒿栽培装备研究、芦蒿深加工等方面工作,现已育成芦蒿新品种4个,芦蒿栽培装备及深加工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果,芦蒿收获、种植等机械完成了设计,芦蒿酱制产品初加工基本完成。
4、铸造质量品牌。为促进芦蒿产业可持续发展,灌云县制订了芦蒿栽培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全面推进芦蒿标准化栽培,严格落实芦蒿生产投入品管理,实行产地准出制度,推进全县芦蒿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种植效益不断提高。
针对芦蒿生产存在的关键问题,省农科院和县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园区共同努力,着重研究完善灌云芦蒿“足肥密植、湿润灌溉、一次调节、洁净采收”技术规范,以及日光温室芦蒿优质高效栽培新模式,解决病虫害防控难度大等突出问题。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部门在基地设立检测点,定期抽检芦蒿农残,年抽检近2000余份,确保芦蒿产品的质量安全。
5、积极开拓市场。在加快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好市场开拓、经纪人培育等工作,组织芦蒿生产单位参加上海农交会、省农洽会等会展活动,宣传推介灌云芦蒿。目前,灌云芦蒿已进入南京、上海、苏州、常州、武汉、合肥等南方大中城市,“一条岭”、“万惠”、“绿健”等芦蒿品牌已具备较好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拓展了芦蒿市场,提升了芦蒿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富民效果
到2018年,全县芦蒿种植农户达5000余户,从业人员近1.5万人,人均收入2万余元,户均8万元左右,带动4000余户低收入农民实现脱贫。芦蒿种植核心区的南岗、龙苴两乡镇种植面积2万多亩,从业人员1万余人,芦蒿种植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的60%,成为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的主要途径。
(农办综合处、督查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