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通过学习党史,真正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推动党员干部知党史牢记初心,明党史坚定担当使命,7月5-7日,省农广校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乐至陈毅故里、潼南杨闇公、杨尚昆旧居,开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主题党日活动,用心聆听历史,用脚步丈量红色地标,现场感悟历史留下的启示,烛照未来新征程。
“直声满天下,殊勋炳世间”。在陈毅纪念馆,伴随着讲解员缓缓前行的脚步,耳畔回荡着声情并茂的解说,眼帘掠过300余幅元帅生前照片和一批文字、实物资料,陈毅元帅青年时代远涉重洋、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投身革命、义无反顾奋勇向前,革命战争年代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建国初期主政上海,文革中坚持真理、无私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的雄才大略和高风亮节的生动形象不断在脑海中重现。尤其是坚持南方3年游击战争期间,十死无生、向死而生的艰难岁月中,《梅岭三章》传承人间,“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元帅献身革命的决心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感染着一代代后来人。
元帅台瞻仰广场上,主动前来接受教育的各地游人络绎不绝,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此起彼伏,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此前一段时间,每天聆听讲解人员超过4000人。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在此集体诵读《七古•手莫伸》,感悟陈毅元帅的坚定政治告白,学习陈毅元帅爱憎分明的磊落胸怀和为官之道。
一雨洗诸尘,清凉竹树新。在溪水环绕、楼台错落、古色古韵的潼南双江古镇,沿着石板铺就的街道冒雨前行,杨闇公旧居映入眼帘。作为“旧社会的叛徒,新社会的催生者”,杨闇公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四川早期组织的创建者和卓越领导人,党的早期军事工作优秀领导人,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四川的开拓者。杨闇公短暂的一生,彰显出轰轰烈烈,从抛弃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决然投身革命、参与反袁斗争,到东渡扶桑、寻求救国真理,到归国回川、传播马列、宣传革命、投身反帝反军阀运动、推动国共合作,到29岁那年英勇牺牲,他的身上,始终激荡着“除俯首于真理外,绝不屈从于任何势力之下”的浩然正气以及“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献身精神,昭示出共产党人志存高远的信念与追求。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半亩子种孙耕”,受到杨氏家族祖训的教育,在杨闇公的影响下,双江古镇杨家先后有6人参加共产党员投身革命,因此,后人一致称赞:“杰出杨门赤诚报国无私欲,高悬祖训清白传家有遗风”。杨闇公牺牲后,一直默默支持他的父亲痛心写下一封催人泪下的家书:“惟尔生前富贵不能淫,临难威武不能屈。知尔为国宣劳,为党牺牲……尔之精神不死,九泉故无遗恨矣!目睹尔最后之光荣,释我愿耳!”当讲解员全文背诵这封家书时,全场静默,针落可闻。农广校党员干部纷纷感慨:“他们就是为了纯粹的信仰而战!”
杨尚昆同志旧居又名“四知堂”,位于双江镇长滩子,背靠月亮山而建,占地3.4万平方米。整栋建筑群建于清代同治中期,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整座宅院是目前双江镇众多杨氏民居中保存基本完整、装饰风格最为精美的古建筑群。1907年8月3日,杨尚昆同志就诞生在这座古朴的四合院内。杨尚昆生平业绩展采用文物资料陈列与复原陈列相结合的形式构成。展览由投身革命、留学前后、红军将领、领导北方局、延安岁月、为建设新中国呕心沥血、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探索新时期军队建设之路、在国家主席任上、真情永驻、永恒的纪念等11个部分组成,共展出图片400余幅,展出文物125件,生动反映了杨尚昆同志的生平业绩和精神风范。
从乐至到潼南,从陈毅故里到杨闇公、杨尚昆旧居,从闷热的环境到细雨如注,聆听奋斗历程,感悟峥嵘岁月,体会红色传承,思绪不断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穿行,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段难忘的思想境界的修行。
返程途中,学员代表王嘉成感慨: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红色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民绝不会忘记,为祖国牺牲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将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也许战争的硝烟已离我们远去,但爱党、爱祖国的信念却始终没有改变。
王帮武校长总结发言时指出: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就是要不忘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为建立新中国而付出的血与泪,就是要时刻站在政治高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信念和信心,就是要落实总书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讲话精神。希望此次活动能进一步激发农广人的工作热情,使每位同志自觉克服工作中的懒、散、软,脚踏实地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党员干部纷纷表示,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了思想境界和精神力量,激发了担当作为精神,希望今后能够齐心协力,砥砺前行,共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代明珠、李大虎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