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书屋,户户飘书香”,农家书屋是国家实施的公共文化五大惠民工程之一。苏州高新区成立农家书屋联盟,12个行政村和2个涉农社区内共建有14家农家书屋,实现村村全覆盖。农家书屋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为美丽乡村增加文化底色。
一是持续投入,整合资源,打造农家书屋“硬”内核。从2019年起,逐步加大农家书屋经费投入,每年投入经费用于各地农家书屋报刊订阅,确保每个农家书屋的报刊种类在10种以上。涉农板块对农家书屋的经费投入相比上年都实现了成倍增长,通安镇更是投入百万元精心打造农家书屋。目前,在全区14家农家书屋里,图书总量达27521册,报刊2181种,并且定期对14家“农家书屋”图书进行更新,通过新书采购和漂流书籍,每年每站更新200本图书。此外,14家农家书屋均配有电脑,其中有2家纳入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现通借通还。
二是特色鲜明,敢于创新,探索农家书屋“加”模式。不断拓展农家书屋功能内涵与外延,持续深化“乡村书屋+”的理念,通过优化阅读阵地建设、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提升服务效能等措施,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镇湖街道市桥村的农家书屋探索“农家书屋+数字化”模式,现已正式上线了“有声图书”专栏,“初心和使命”“十九大精神解读”、“学党章党规”、“榜样故事”等内容,打开微信扫码即可收听。树山介石书院开启“农家书屋+文化展示”模式,以明代“大石山房”为蓝本,再现“门外千根竹,家藏万卷书”的意境,兼具图书馆和历史文化展示两大功能。秀岸花园社区的农家书屋,不仅是附近居民读书看报的场所,也是群众开展各类阅读活动的重要平台。
三是打破边界,“流动图书”,推动农家书屋“活”起来。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积极借助当前网络和物流资源,通过“网上借阅社区投递”和“阅享四季”流动图书驿站等形式,让农家书屋“活”起来。同时,书屋成立图书漂流角,让所有村民(居民)共同参与,将自己闲置的书籍集中在漂流角,提升全民阅读和全民参与的体验感。介石书院致力于打造全国首创的无边界图书馆,成立“乡村阅读联盟”,积极发挥苏州图书馆分馆资源优势,将3至5万册图书流通在特色分馆、民宿、老百姓家里。打破空间边界,把农家书屋“搬”到农民身边,让农村公共文化资源触手可及,让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直接的载体,让当地百姓和游客能在日常生活享受乡村“阅生活”。
四是搭建阵地,丰富活动,助燃农家书屋“火”起来。整合资源,将区内14家书屋联合起来,成立苏州高新区农家书屋联盟。将农家书屋融入文化服务平台,积极开展阅读推广、阅读分享、阅读服务等活动,让农家书屋成为开展阅读文化服务的重要功能载体。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团队,组建“新阅”志愿者团队,建立农家书屋线上社群“新阅社”,组织线上线下读书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该区作家协会还组建起志愿服务团队,带着“作家论坛”项目陆续走进区内的农家书屋。截至去年年底,各地农家书屋累计开展亲子阅读、志愿者服务、理论宣传等各类活动近60场次,书屋成了村民们充实、提升自我的“加油站”。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一个接一个,通过线上线下传递,农家书屋也将更加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