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山市着力以“法治基因”“法治文化”和“法治阵地”三个维度激活基层法治“神经末梢”,助推法治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目前该市已累计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60个;创建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6个,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29个。
一是优化“法治基因”,铺就法治乡村建设的法治基石。充分发挥乡村法治内生动力,以培育农村学法示范户、“最美家庭”等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家风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将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送入农村千家万户,通过示范户和“最美家庭”的引领示范,提高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能力,为法治乡村建设集聚基层力量。大力推进“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实现全市1654个网格“法律明白人”全覆盖,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在“援法议事”、公共法律服务、村居法治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法治乡村建设培养优秀“法治基因”。
二是升华“法治文化”,展现法治乡村建设的文化底蕴。因地制宜打造“一镇一品,一乡一特色”,紧扣“古为今用”凸显地方特色,把法律法规、村规民约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以“水乡文化、吴文化、江南文化”为牵引,发挥昆山作为“昆曲发源地”、周庄“江南第一水乡”、淀山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戏曲)之乡”、锦溪“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等先天优势,深入挖掘“顾炎武”“朱柏庐”法治思想元素、水乡法治文化特色等丰富资源,建设周市“法治人和”特色园、陆家“童趣小镇”、淀山湖东阳界特色田园乡村等法治特色小镇和村落,充分展现昆山法治乡村建设的文化底蕴。
三是建强“法治阵地”,彰显法治乡村建设的实践成果。昆山市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动态管理,制定《昆山市组织开展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巩固提升年活动方案》,着力巩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质量。通过将“散落”各村各地的法治乡村建设成果系统总结、提炼整合,推动法治建设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形成法治阵地集群效应,扩大民主法治村示范引领作用。根据各地特色,打造多条精品法治文化旅游路线,沿线重点打造法治广场、农民书屋、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农家院、德法讲堂、新乡贤工作室、“法律明白人”辅导站等项目,充分展现法治乡村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