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在湖北省松滋市南海镇赵家垸村6组的张经先院子里,施工队正忙碌地对他家的化粪池进行改建,将原来的砖砌池变成三格化粪池。“以前上厕所不方便不说,夏天蚊蝇乱飞、冬天冷风直吹,等我家户厕改好,这样的日子就结束啦!”想着改厕后舒适的生活,张经先喜上眉梢。
近年来,在松滋市和张经先一样用上方便卫生的厕所的共有64402户。松滋市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扣紧“三链”,实现“三化”。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整村推进253个,公厕建改297座,新建污水集中处理工程57处,农户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3%,实现了人居环境整治一类县市的改厕目标。
一、统筹“责任链”,保障“高效化”
“所有施工队先期施工10户,镇里专班组织验收,要群众满意,才正式取得施工资格。”洈水镇农办主任邹时鸣介绍。小厕所,大考验,群众满意度是排在第一位的。在改厕过程中,松滋市紧扣村情民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好事办好,好事办实。以“生态宜居”为核心定位,制定行动时间表、路线图,明确重点工作和责任分工,形成工作方案。在推进厕所革命时,松滋市形成了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协同、各乡镇村落积极实施的工作格局,保证农村厕改工作整体协同、全域推进。市委市政府成立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农村、财政、卫生健康等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1+3+N”的组织保障体系。
同时,松滋还将农村厕所革命纳入人居环境整治“五个一”的暗访工作机制,组建了8个督办组和3个暗访专班,形成“一月一暗访、双月一盘点、每季一调度、半年一小结、全年一结账”监督考核机制;依据考核结果,形成定期晾晒评比等常态督办机制。
截至目前,松滋市农户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3%,建改农村公厕297座,确保每村至少一座公厕,实现了人居环境整治一类县市的改厕目标。
二、治理“生态链”,效能“生态化”
“气味小了,污水清了,屋前的臭水沟都变清了。”赵家垸村村民龚才宏说着改厕后生活的变化。他告诉记者,现在家里用的是新安装好的三格化粪池,卫生间的污水会先流入第一个格子,通过沉淀、分解,再流入另一个格子,水就明显变清了。
南海镇赵家垸村位于松松滋市优先考虑城镇污水管网没有覆盖的老集镇、农村居民集聚区。建设前走访调研,掌握农户污水体量和类型。在摸清农户情况后,运用“生物+生态”治理技术,将农村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厌氧消化,使其转化成为生产肥源。
一手抓污水治理,一手抓农村厕所革命。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目前,全市形成了截污入网、联户大三格、单户小三格、集中治理等4种户改厕工程模式。不仅如此,松滋跳出“就改厕抓改厕”的思维局限,统筹推进农户改厕和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将治理后的尾水变废为宝,用于农作物喷滴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目前,全市新建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57处,年资源化利用治理尾水100余万吨,既节约了淡水资源,又减少了每亩果蔬施肥量,受益种植基地15万亩。除此之外,项目地区粪—口传播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其中痢疾、伤寒和甲肝发病人数分别下降35.2%、25.1%和37.3%。
三、完善“服务链”,管护“精细化”
三分建,七分管。严格把关下的厕所建好了,如何进行管护?
松滋市推行“点长”负责制。将全市17个乡镇(街道)分区划块,明确各区块的服务主体,推行“点长”负责制签订服务合同,压实管护责任。尾水利用对接到基地,管护责任明确到人员,实行合同制精细化管理。并完善服务监督机制,松滋市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开展常态性暗访督查,鼓励群众自发监督,强化服务绩效考核,形成企业营管、政府监管、群众参与的服务监督机制,促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用结合。
除此之外,松滋市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农村治污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全市培育了7个农村公共治污设施经营服务组织,网络农民技术服务人员70余人,装备封闭式抽粪车46辆,各类专业机具100余套。松滋市还融入网格化理念,设立市、镇、村三级服务网格,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信息共享、城乡一体的服务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每村确定一名信息员,对本村公共污水处理工程实施监管,有条件的地方配备自动检测、远程传输系统,实现故障信息快速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