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由于受到非洲猪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猪价低迷以及原料上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养猪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从2021年下半年至今,表现的尤为明显。巨大挑战面前,中国养猪业的未来究竟路在何方,又该何去何从呢?困境中的中国养猪业急需领导专家的指导与专业意见,为中国养猪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提供解决方案。
基于此,2022年7月9-10日,由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教育部乡村振兴重大课题组、安佑集团以及广东中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了主题为“全球视野下,中国养猪未来与成功策略论坛”系列活动,从而给广大养猪业同仁们指明方向、增强信心,助力中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动一方面邀请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专家分享不同地区的猪业发展情况,为中国猪业发展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邀请对行业有深入见解的大咖交流论道,探讨中国猪业未来发展。
本次“全球视野下,中国养猪未来与成功策略”论坛,聚焦行业热点,针对不同的话题,分别于7月9日和7月10日两晚进行了两场直播,直播由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等行业知名媒体同步转播,精彩的直播内容受到了养猪行业朋友们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世界猪业纵览与走向
论坛开幕致辞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院长,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养猪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刘作华首先发表致辞,刘院长首先对于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期望本次论坛能给广大养猪从业者们指明方向,增强信心,助力中国生猪养殖产业长远发展。刘院长指出:未来我们的养猪业要提高生猪养殖机械化和生猪生产性能,并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在设施化上为养猪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培养复合型人才,解决精准饲喂、配种、防御、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在饲料资源上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建立我国新型的饲料资源开发与产业化示范技术体系,提高常规和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增加饲料原料的供给,以缓解我国饲料资源短缺。通过积极努力,未来要让中国养猪业的发展更加健康有活力,并为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等做出积极贡献。
杨磊,苏州本愿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州卡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报告主题《丹麦养猪业演变与未来》
杨总从猪场产量、生产成绩、成本角度,详尽地介绍丹麦猪业的发展历程,他总结到2010-2020年十年间丹麦养猪生产成本变化不大,丹麦猪场建设投资大,缺乏蛋白原料,但却通过生产效益和饲料配制两方面做到低生产成本。
其次,杨总讲解了丹麦养猪主体形式。丹麦1000头以上猪场占69.6%,较欧洲其他国家更加集约化,其中丹麦家庭农场农场主接受了专业教育,取得了“绿色证书”,高负债,组合贷款,选择农场生活的方式,农场主必须住在农场边上,每天上下班回家,必须拥有匹配农场规模的自由土地或与有土地的农场签署还田协议,没有办公楼,猪场多点式,下一代接手农场的比较多,但遗产税很高,有1-3个合伙人,同时也是同事,丹麦本土员工少,东欧员工比较多,一个员工大约负责100(核心场)-200(配种-出栏)-400头(配种到断奶),员工都是多面手。
再次,他介绍了丹麦养猪的技术现状与发展,展示了丹麦是以合作共享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型养猪国家。他分析到丹麦农业高产的主要原因有一农场主都接受过良好教育;二公共部门和私营单位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公私合作有着悠久的传统;三主要食品企业是农民所有的合作社;四是价值链内的知识转移是高效的,农民发现分享他们的经验很自然;五是农场主之间作为同事不是竞争者;六是价值链上的利润通过合作社企业返还给农场,从而提高农场主的积极性。
最后杨总指出中国中小规模养猪的出路在于健康可持续的诚信体系建设,可靠的金融及保险策略,生产水平稳步提升,保证生产结果处于行业前1/3,生产管理-数据管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必须补课,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无隔离条件的猪场应引进优质精液做轮回杂交,有隔离条件的猪场还是应该外购种猪,提高主动淘汰比例,有计划规律生产,不过度追行情,引导成立合作社或抱团分担风险,需要有较多企业承担角色,养猪应该是产业链中心,下游对养猪提出更高的要求,上游辅助生产持续改善。
原文链接:http://nyj.nanyang.gov.cn/jcyj/51713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