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电子屏幕前,轻点鼠标,肉鸽养殖车间各项生产数据实时呈现在眼前;酷暑盛夏,动动手指打开水肥一体化系统开关,就能迅速为万亩茶园“解渴止饿”;手机扫描二维码,农产品相关资讯尽在掌中……这是记者在梅州市肉鸽(兴宁)和茶叶(梅江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看到的情景。
产业之兴背后,科技密码隐约可见。
技术升级高“鸽”猛进
“鸽子长的怎么样,什么时候喂食,什么时候孵化产卵,什么时候出栏宰杀,一目了然。”走进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公司的鸽子养殖基地,远远就听到“咕咕咕”的“歌声”。公司董事长陈伟波坐在办公室里,通过数字农业监控调度平台看着所有基地的情况。
个子不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陈伟波是兴宁人,外表斯文的他看起来并不像一个长期从事农业养殖的人。2009年,从广州大学毕业后,返乡养鸽一干10多年,他也完成了由一个门外汉到“粤东鸽王”的转变。
创业之初,陈伟波可谓是彻彻底底的养鸽外行。为加强理论知识,陈伟波报考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攻读课程,并成功获得毕业证。
但规模做大之后,如何拓宽产业链,增强企业发展潜力成为迫切需求。陈伟波2016年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开展合作,联合共建广东省肉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广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广东省岭南特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肉鸽分中心和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从育种繁殖、营养饲料、疾病防控、食品加工、环境监测、机械自动化、信息工程和品牌营销管理等方面为产业提供支撑。
“2017年创立了‘陈小鸽’品牌,发展为粤东地区最大的种鸽养殖基地,肉鸽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进入港澳地区。”产业共建开新局,科技给了陈伟波信心与底气。从3000对种鸽剧增到10万对,经过十二年的沉淀,“陈小鸽”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技术迅速提升,目前年销量200万只,卤水乳鸽、盐焗乳鸽、红烧乳鸽等品类获得市场青睐。
科技做支撑,增收动力足。多年来,陈伟波一直积极带动周边农户走向致富路,与23个原省定贫困村签订了产业帮扶协议,累计为农户分红400多万元,联农带农作用明显。同时,他也将“兴宁鸽”这个名字带到了区域公用品牌里,带到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里。如今,兴宁鸽每年出栏量能够达到4800万羽以上,占全省的15%,梅州的68%。
父女俩管万亩茶园
今年7月,广东遭遇35℃以上的持续高温天气。梅州市英帅茶业有限公司(下简称“英帅茶业”)负责人许伟新却一点也不担心,位于梅江区西阳镇明山村的万亩茶园里,水肥一体化系统正在为给茶树“解暑”,满足其对水分、养分的需求。
高山云雾出好茶。明山村地处山区,平均海拔较高,但越往山顶走,灌溉施肥越难。“茶叶的生命就是水和肥,在水源不足的情况下,浇水施肥成了大问题。”许伟新说。
走进这片园区,茶树绿意盎然长势喜人,却看不见忙碌的施肥人员和轰轰作业的施肥机具。没有人和机具,给茶叶施肥的秘密就藏在土壤中:茶树下面藏着一条条细细的塑料管,管子中间有若干个滴水的小孔。
英帅茶业是梅江区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牵头主体,这套系统是茶厂重点实施的高标准建设“水肥一体化项目”的一部分。依托先进的设备设施,园区搭建起一套完整的农业科技系统,为茗茶增香提质。
老茶园来了新茶人,过去让父辈“很痛苦”的浇水、施肥工作,如今已经变得“快乐又轻松”。“你看整个山头全都装了滴灌管,在茶树生长管理期间,水和肥料混合通过管道直接精准运输到根部,不仅省水,还能提质增效。”跟随父亲许伟新学习茶叶生产技能的女儿廖琪满是高兴。“动动手指,9h就能完成全部滴灌施肥,少用几十个工人。”
明山村地处梅县、大埔、丰顺三县交会处,是梅州最早建立区级苏维埃政权的地方之一,也是粤东最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叶剑英、肖向荣、李坚真等革命先辈都曾在此战斗和生活过,他们浴血奋战的红色故事,就藏在明山村的绿水青山中。
许伟新来到明山村已有10多个年头,他见证了村落的茶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如今硝烟不再,清风拂来茶飘香,换了人间。让许伟新感触最深的是,通过产业园的带动,科技的加持,这些年来茶叶产量、质量和茶园管理、加工工艺等方面都上了档次。“香如兰,味如蜜,半路回甘,外国朋友都爱喝我的茶。”许伟新笑着说,茶厂的茶叶长期出口日本、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