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激活农村发展资源要素促进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大力支持移民村通过盘活资产资源、提升资金整合效益、探索创新运营模式等方式,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2021年,全市涉农的村(农村社区)1560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8.15亿元(全省第7)、村平116.36万元(全省第7,全省村平102.44万元),村集体经营收入1.89亿元(全省第6)、村平12.11万元(全省第8,全省村平15.80万元),当年经营收益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1305个、占比83.65%(全省21262个、占比89.31%)。
二、核实村集体核资。各地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村级各类资源、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盘活,增加集体收入。全市共清查核实2021年度集体土地1394.9万亩,账面资产总额155.47亿元。通过清产核资和“三资”专项清理,对不规范资源发包合同进行分类评估,依法处置;对于合同到期的及时公开招投标,及时续包。监利市2020年以来组织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共查出财务管理方面问题931个、资金管理方面问题313个,合同管理方面问题3819个,工程项目管理方面问题294个。通过整改,增效金额2020.07万元,其中,合同清理追缴承包费641.33万元,清收和收缴违规资金469.86万元,化解村级债务908.88万元。农民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监利市规范集体“三资”工作。
三、创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增收路径。通过“村两委”领办合作社,抱团探索发展适销对路产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东,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江陵县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深化“联村发展”、探索“村企联建”,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过10万元,总量2890.2万元、增幅42.5%,其中过20万元64个,过30万元36个。联村联企工作经验在《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公安县埠河镇代市村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接收村,整合资金225万元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与东进农牧公司合作发展生态综合种养,东进农牧公司每年为村集体分红30万元以上。
四、存在问题
(一)内生动力不足。调研发现,部分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增收认识不够、主动性不强,缺少清晰明确的思路和规划,对市场了解少、信息获取渠道狭窄、经营能力较弱,有资源不会用,找不到利用当地优势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与此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既缺少领路人和带头人,又缺乏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人才短板突出。
(二)缺少可利用资源。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土地大都是基本农田,受制于“两区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防止耕地“非粮化”等政策的管控,部分村集体发展项目用地受限。同时,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部分村将集体土地、山林、水库等资产全部包产到户或组,已无集体资产可用;少数村有集体资产,但由于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导致开发利用价值不大。有的村干部为降低风险,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导致集体资源利用率低,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可持续收入。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从全市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构成来看,补助收入10.18亿元(村集体获得的财政等有关部门的补助资金)、占比56.06%。全市无经营收益的村和经营收益在10万元以下的村合计422个、占比27.05%,村集体“无钱办事”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有的村有思路、有项目,但缺启动资金,仅靠上级扶持资金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村缺乏生产、宣传、营销方面的技术指导,“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对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在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大,缺乏优先立项、加大信贷力度、增加信贷额度、放宽抵押政策、降低信贷门槛等的惠农措施。
五、建议
发展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当前,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正处在从“有没有”向“强不强”转变的过程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过得好,建议重点做好4个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规划。县(市、区)要研究出台县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推动资金、政策等资源向移民接收村、薄弱村倾斜;充分发挥乡镇党委“龙头”作用,做好“一村一策”研判,确保每个村都能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子;引导村级党组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履职硬任务,时刻把集体经济发展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做到长期有规划、中期有安排、短期有行动,持之以恒抓发展。
二是找准产业。各地要根据本地自然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生态优先,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的原则,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主导产业。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成为拥有明晰产权权利的股东,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通过科学有效管理,实现集体资产多种形式的保值增值,让资源变资本、资本变收益。
三是建好机制。坚持民主议事、群众参与,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防止少数干部盲目决策给集体经济发展造成损失;强化民主监督,落实好村账镇管、财务公开、村务监督等制度,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做到账目清楚、百姓明白、干部干净。要构建新型集体经济经营形式,鼓励集体经济组织积极与国有资本、各类社会投资主体等开展互惠互利的生产经营开发。
四是协同发力。广泛发动各级各部门关心和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组织组织部、发改、财政、文旅、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多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建立完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联席工作机制,汇聚共促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