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321个、家庭农场11146个,农村土地流转比例达到57.6%,五年来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党的十九大以来,受益于国家和省、市政策支持,长春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壮大。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长春市加快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趋势整体在向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果显现、引领增强的方向转变。
具体实践中,长春市探索建立了种养结合循环型、粮食高产高效型、集体经济壮大型、农业全程服务型、三产融合发展型等先进模式,通过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使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活力迸发。
发挥合作优势
促进创收致富
农安县顺民心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管理模式,实现年营业额1200万元,纯收入220万元。当前,合作社除了入社成员240人外,还常年安置劳动力200余人。
细数合作社的创收致富经,村民们拍手称赞。
“我们通过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方式扩大生产。”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民可自愿在合作社入股5000元,合作社无偿提供从种到收全程服务,年均服务农户2500户,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稳定在1800公顷以上。通过流转土地,合作社开启绿色生产之路。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玉米200公顷、水稻150公顷,其中包括稻田养鸭20公顷、稻田养蟹20公顷。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生产的“益州牌”稻花香胚芽米,“松万粮”有机大米远销北京、天津、广州等地。在合作社带动下,周边农户纷纷转型生产,种植绿色水稻、冰麦180公顷。不仅如此,合作社还以自产玉米、大豆为原料养鸡,鸡粪统一处理全部还田,实现了种养结合、循环生产。目前,合作社存栏蛋鸡30万只,年产蛋4000吨,年收益3000万元。
合作社发展起来,村民的小康路越走越宽。合作社盈利后拿出部分资金,在全村栽植松树2000棵,安装路灯200盏,新建文化活动广场5000平方米,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如今,合作社通过创新服务、绿色生产、种养结合,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村民思想转变、生产转型、生活幸福。不但生产出过硬的产品品牌,还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品牌,成为发展种养循环农业的典型代表。
农业全程服务
拓宽产品销路
强强联合,拓宽销路。公主岭市范家屯镇顺民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与云天化集团、中粮集团等大公司合作,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每年种植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农作物近千公顷。
近年来,合作社在马铃薯种植上取得了新突破,通过在范家屯镇建立脱毒马铃薯种苗实验室,实现了钵苗培养、原种繁育、原种扩繁一体化生产。在怀德镇成立马铃薯种植收购一体化联合社,为农民提供优质种子、肥料、农药以及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服务。在生产中采取合理轮作、施用堆沤农肥、保护性耕作等有效措施,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目前,联合社已入社村民500多户,建立马铃薯种植基地590公顷,每户农民增收万元以上。
从马铃薯品种研发到产品销售,合作社对小农户提供全程服务,有效破解了结构调整难、成本降低难、质量提升难、产品销售难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成为当地创新发展服务农民的有效尝试。
不断探索新路
提升发展质量
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成立众一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创新实施以专业合作社和公司为载体的“村党组织+合作社+公司”的“1+2”党建富民新模式,从“筑牢堡垒、带强班子、立好规矩、规范建设”入手,把合作社不断做大做强。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6000万元。
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村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最大限度让利于民,调动了农民参与发展规模经营的积极性,有效破解了土地碎片化问题,也成为未来发展粮食生产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吉林德翔集团从种、养、销入手,构建起从土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绿色循环大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推进种养业规模经营,使“粮仓变肉库、肉库变食品”,实现了“企业增利、财政增税、农民增收、银行增息”。
长春市全面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不断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产业强,粮食安。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是未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骨干力量,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实施主体,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纽带。
“十四五”期间,全市农业将瞄准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产业融合化等关键目标,着力打造富有活力的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按照“1355”的工作思路,提升打造1批高质量发展新主体,重点推广3种规模经营新路径,创新建立5个高效新体系,实现5个新突破,到2025年,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市场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有明显提升,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上,探索出一条具有长春特色的新型合作化道路,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完备、生产技术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经营规模适度、产品质量安全、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