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自2月下旬-3月下旬,我市累计降水1.3毫米较常年同期(8.7毫米)偏少7.4毫米,偏少85%。4月上旬降水18.8毫米,比常年同期(3.7毫米)偏多15.1毫米,入春以来总体气温较常年偏高,小麦返青、起身、拔节时间与常年相近略偏早。从近期小麦苗情考察情况看,全市103.06万亩冬小麦正处于拔节中后期,一、二类麦合计占比近九成。小麦中后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麦蚜、吸浆虫、白粉病、条锈病以及干热风等不利因素的多发期,要积极应对生产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影响因素,做到小麦收获一天不到手,管理措施一天不放松,因地因苗制宜,突出分类指导,切实抓好以下技术措施:
一、科学用好拔节孕穗期肥水
对于春季施两次肥水的三类麦田,拔节期要及时进行第二次追肥浇水,亩施纯氮4公斤左右。
孕穗期是小麦水分临界期,此时期水分不足会造成小花退化,减少结实数量,降低产量。结合墒情、天气酌情浇好孕穗水,并对缺肥黄弱苗的麦田随水补施纯氮2-3公斤。
二、浇好扬花灌浆水
小麦扬花灌浆至成熟期的耗水量约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此期水肥供应,对于保花增粒、防止叶片早衰和籽粒灌浆都至关重要。因此,各县(市、区)要密切关注天气,浇好扬花灌浆水。浇水时应注意 "看天、看地、看苗情";,应避开大风天气象,以防倒伏;扬花期切记以喷灌方式灌水,以避免诱发赤霉病。
三、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治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各种病虫害的盛发期,也是实施"一喷综防";的关键时期。据市植保部门预测,2023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将偏重发生。其中,麦蚜偏重发生,局部地块大发生;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中等发生;小麦白粉病中等发生,在群体大、密度高、水浇条件好的地块将偏重发生;小麦吸浆虫、麦蜘蛛、叶锈病等偏轻发生;小麦赤霉病偏轻发生。因此,中后期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按比例混配叶面喷施,达到防病、治虫、防早衰、防干热风,增粒重的目的。扬花期遇雨,一定要做好赤霉病的防治。
四、科学应对防灾减灾
1.防倒伏。对于耕层浅、根系分布浅,播量大,群体大、通风透光条件差、茎秆细弱的麦田,后期存在倒伏风险隐患。在中后期管理中,务必做到大风不浇水。如造成倒伏,及早喷施杀菌剂和叶面肥,防病害,稳粒重,减轻损失。
2.防干热风。小麦籽粒灌浆阶段遭遇干热风,会造成植株水分失衡,生理功能紊乱、早衰枯死,显著降低粒重,导致减产。因此在干热风来临前,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及时叶面喷洒萘乙酸、磷酸二氢钾等溶液,减轻灾害损失。
3.防早衰。在灌浆中后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2次,有效延长叶片功能期,促灌浆增粒重;对脱肥发黄麦田,可加配尿素一同喷施。
4.防烂场雨。蜡熟末期是小麦最佳收获期,易穗发芽的品种可提前至蜡熟中期。密切关注气象预报,防范烂场雨,必要情况组织适时抢收,力争颗粒归仓。
五、去除田间杂草
麦田禾本科恶性杂草、野杂麦等,与小麦植株争水、争光、争养分,还会降低麦田整齐度,影响麦株个体发育,发生严重的地块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雀麦、节节麦等禾本科恶性杂草、野杂麦等在小麦抽穗以后较易分辨出来,必须将其彻底清除,做到"见一棵拔一棵";、"连根拔除";,带到田外销毁,确保有效根除。特别是繁种的麦田,去除杂草及杂株工作要做得更细。
六、适期高质量收获
推广小麦机收减损和绿色仓储技术,确保颗粒归仓。小麦收获过早过晚均对产量有影响。收获过早,干物质积累不充分,会降低粒重影响产量;而收获过晚容易断头落粒,甚至赶上烂场雨,降低产量和品质。因此小麦收获要适时,机收适宜期在完熟初期。同时,还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收获,减少自然损失,确保颗粒归仓。提前做好小麦收割机的检修等准备工作,保证机具性能良好,减少机械损失;加强机手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对于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繁种麦田,要做到单打单收,单贮单运,提高原粮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