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我市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契机,向“耕地”和“种子”要效益,围绕“良种、良田、良技、良策”持续发力,推动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04.6万亩以上,总产量102万吨左右。2022年小麦平均单产501.75公斤,高于全国平均111.35公斤,连续五年全省第一,人均占有粮食、人均贡献粮食、粮食商品率等指标排名全国、全省前列,以实际行动扛起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治责任,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以“良种+数字化”促增产
自主育种推动。发挥种质资源优势,建设3000亩小麦原种核心繁育基地,示范推广可视、可管、可控、可追溯的数字化制种模式,依托国家奖励资金和粮食安全示范园专项债撬动社会资金,研发濉1808、大地2018等16个小麦品种,濉溪县获评“国家制种大县”“全国第一轮新增千亿斤粮食行动核心县”“国家区域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称号。
科研项目驱动。出台《小麦单产高产超高产技术规程》,实施小麦单产高产700公斤、超高产800公斤栽培集成技术研究项目攻关,选取县农科分院、五铺农场等5个区域,分设5个百亩高产及20亩超高产攻关区,以小面积集中攻关辐射单产均衡提升。2022年,小麦小块田高产824.1公斤,位居全省前列。
院企合作联动。支持种子企业同中科院、省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带动育种人才、技术、设施向市场转移。全市集聚规模种子企业21家,年研发投入超2000万元、繁育小麦良种2.5亿公斤,满足2000万亩耕地用种需求,畅销河南、山东、江苏等省。
以“良田+核心区”促优产
保护与提升并重。我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以48万亩小麦标准化“良繁带”为示范,划定万亩省级指挥田、精耕细作示范田,实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养分平衡,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增厚耕作层约10厘米,土壤有机含量平均每公斤增加5克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3.3%,平均耕地质量提高0.036个等级,达4.238等,小麦增产土地贡献率提高30%以上。
新建与管护并进。以庙前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为样板,统筹规划沟、路、渠、桥、涵等农业设施,综合采用建设蓄水沟、运用排涝闸、栽种防护林等举措,实现“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采取公益性岗主管、经营主体托管、引入保险协管等形式,确保高标准农田持久发挥效益。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7万亩,占全市耕地比重79.4%,小麦平均亩产增收20公斤以上。
规模与集约并举。针对耕地“细碎化”、种植“规模小”难题,因地制宜推行“大托管”等试点工作,引导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连片种植,采取“浅填埋、地连片”的办法,促进农村承包土地“化零为整”,普遍增加3%至10%耕种面积,亩均节约农机服务费和资料成本100元左右。截至2022年,新增“大托管”服务10万亩,300亩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40.9%。
以“良技+整建制”促高产
科学化“种”。聚焦123万亩粮食攻关区、示范区、辐射区,推广小麦生产“精耕细作”“四适播种”“药剂拌种”等先进适用技术,做好秸秆还田、配套有机肥堆沤、深耕深松等技术示范,从技术层面打牢小麦高产基础。累计推广水肥一体化1.2万亩,深松深耕面积180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477.8万亩次,全市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技术覆盖率达99.3%,每年通过技术转化实现节本增效2亿元以上。
机械化“收”。深化“机械强农”行动,推进机具装备优化升级,建立机械化综合服务中心2个,小麦机收率达99.9%。围绕夏收节粮减损增产,开展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平均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亩均减损10公斤以上,助力夏粮颗粒归仓。
常态化“防”。开展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加强小麦赤霉病、草地贪夜蛾等“五病两虫”动态预警,常态化开展小麦“四情”监测,建设“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22个,覆盖率53.3%。年投入3400余万元开展飞机“一喷三防”服务,累计防治面积521.7万亩。
以“良策+全链条”促小麦稳产
政策惠农。落实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统筹用好小麦市场价和最低收购价,对符合标准的小麦应收尽收、不打“白条”,小麦市价2.8元/公斤至3.3元/公斤浮动,平均高于最低收购价0.8元/公斤。落实耕地地力保护政策,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近2亿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8965万元,累计补贴21万余户、197万余亩,实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全覆盖。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22年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资金3444万元,受益农户5000余户,全市小麦综合耕种收水平达92%以上。
产业富农。出台《支持种业发展若干政策》,组建县级农业投资公司融资平台,探索“研发—繁育—生产—加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立种子协会、面粉加工行业协会,培育祁康食品、鲁王面粉等17家粮食加工企业,“订单式”种植优质专用小麦114万亩,辐射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70%以上,带动农民增收超1亿元,形成“农户+种粮大户+企业1+1+1>3”的效益。
服务助农。支持金融保险业服务农户生产,探索“融资风险补偿”“劝耕贷”等试点,建立“基本险+大灾险+商业险”三级保障体系,2022年发放风险融资贷款、农业担保贷款超2亿元,三级险种参保面积超170万亩,提供风险保障6.6亿元。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服务,建成农民“田间学校”9所,邀请266名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定期授课,培育高素质农民5696人。鼓励社会力量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供应连锁、代耕代种、跨区作业、统防统治、粮食烘干等“订单式”“保姆式”服务,全市1425个社会化组织服务小农户24万余次,服务耕地面积838万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