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北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0—2030年)的通知
淮政办秘〔2020〕19号
濉溪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淮北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0—2030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0年3月31日
淮北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2020—2030年)
第一章总则
一、面临形势
淮北市地表水资源较为贫乏,境内河流基本上都属于季节性河流,非汛期基本无径流下泄,仅浍河、沱河来水面积较大,水资源相对较丰,萧濉新河、王引河、龙岱河及闸河相对较欠。由于采煤沉陷的原因,区域范围内形成大大小小塌陷区积水成湖(塘)。依据现有的水域资源,淮北市水产养殖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2018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57075亩,其中池塘养殖23835亩,湖泊养殖31665亩,河沟养殖1395亩,养殖产量23964吨。与此同时,淮北市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凸显,基础设施老化、产业分散不集中、产业链不完整、缺乏优势品牌等问题与市场新需求、生态环保新要求的矛盾逐渐加剧。
二、编制背景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的有关要求,加快推进淮北市水产养殖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全市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发〔2016〕39号)要求,以及《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修订工作的通知》(皖农渔函〔2017〕110号)部署,开展《淮北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0—2030年)》编制工作。
三、目的意义
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是《渔业法》、《水法》等法律法规赋予渔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是保护水产养殖生产空间、实现依法治渔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下,淮北市渔业走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发展道路,必须科学规划全市养殖水域滩涂,统筹水域滩涂生态环境保护、水产养殖生产,设定发展底线,合理布局稳定基本养殖面积,保障渔民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13年12月28日第四次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27日第二次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修订)
5.《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2015年修正)
6.《安徽省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8年修正)
8.《安徽省湖泊管理保护条例》(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7号)
9.《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4年修正)
10.《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农业部令〔2003〕31号)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
12.《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
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
14.《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农渔发〔2019〕1号)
15.《农业部关于稳定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推进水域滩涂发证登记工作的意见》(农渔发〔2010〕25号)
16.《农业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发〔2016〕39号)
17.《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活动的通知》(农渔发〔2013〕32号)
18.《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号)
1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的通知》(皖政秘〔2018〕120号 )
20.《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皖政办秘〔2013〕184号)
21.《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修订工作的通知》(皖农渔函〔2017〕110号)
22.《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推进我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的通知》(皖农渔函〔2017〕1412号)
23.《关于公布安徽省湖泊保护名录(第一批)的通知》(皖水管〔2018〕11号)
24.《安徽濉溪凤栖湖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林自〔2016〕7号)
25.《淮北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9—2025)
26.《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27.《淮北市水功能区规划》
2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29.《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
30.《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31.《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
32.《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
3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 338—2018)
34.《水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DB 37/T732)
一、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20—2030年。
二、规划目标
明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划分;建立以水域滩涂养殖证为核心的养殖业管理制度,加强行业管理,确保环境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努力实现水产养殖生态化、生产高效化、品种优良化、经营多元化、养殖规模化,达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20年)
完善全民所有养殖水域滩涂使用审批制度,规范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对禁止养殖区内的水产养殖企业,限期搬迁或关停;限制养殖区内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查处无证养殖和非法侵占养殖水域滩涂行为,规范养殖水域滩涂开发利用秩序。
2.中期目标(2021—2025年)
依托省内、外水产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智力资源,对辖区内渔业从业人员进行常态化技术培训、指导,引领发展绿色生态渔业和高效设施渔业,探索建立与淮北市水域自然资源相匹配的新型渔业模式,引领淮北市渔业转型发展,提高渔业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3.长期目标(2026—2030年)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牌、保护水域环境、扶持经营主体、保障生产秩序;建立自然环境和谐、主导产业突出、基础设施完善、渔民增收、产品优质、生态平衡、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三、重点任务
明确养殖水域功能区域范围,科学合理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并依法落实管控措施;实施渔业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养殖污染防控管理,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保护和改善养殖生态环境。
一、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淮北市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结果和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需求,形成全市养殖水域滩涂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体思路,根据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大纲的具体要求,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制定本区域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的具体措施,科学编制规划。
二、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约束的原则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开展水域滩涂利用评价,保护水域滩涂生态环境,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将饮用水水源地等重要生态保护区域作为禁止或限制养殖区,设定发展底线。
三、坚持合理布局、转调结合的原则
稳定淡水池塘养殖,退出河沟网箱围栏养殖,发展生态养殖,支持设施养殖向工厂化循环水方向发展,实现养殖水域滩涂的整体规划、合理储备、有序利用、协调发展。
四、坚持总体协调、横向衔接的原则
规划编制要与淮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同时与城建、交通、旅游、环保、林业、水务等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避免交叉和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淮北市辖区内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目前尚未开发但适于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所有(全民、集体)水域和滩涂。
第二章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
一、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淮北市是安徽省省辖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淮海经济区腹心,市辖一县三区及一个经济开发区,南北长108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7万人。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纺织、酿酒、建材等为支柱的产业格局,是我国能源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全国塌陷土地复垦示范区,是国家和安徽省重要的粮、棉、畜禽、蚕桑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山水相依、风光迷人,让人们在碧水青山新城之间领略着一份诗情画意的和谐。
淮北市地处淮北平原中部,淮河流域中游,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地貌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5.3%,低山残丘面积仅占4.7%。以横穿平原中部的古隋堤(今宿永公路)为界,北部为黄泛冲积平原区,南部为古老河湖沉积平原区。主要地貌类型为山丘、平原、湖洼地、河流。平原区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海拔22.5~37.0 m。
淮北市水域可分为河沟、池塘、采矿塌陷湖泊三种类型。
河流水系:淮北市境内沟渠纵横,境内共有15条河流,均属淮河流域,多系自然坡降平行贯穿,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顺其流向。承担上游境外来水的行洪河道有闸河、龙岱河、萧濉新河、洪碱河、湘西河、王引河、南沱河、包河、浍河、北淝河10条,经变迁起源于本市的有岱河、老濉河、新北沱河、澥河、巴河5条。境内河道全长378 km,面积18万km2;分为闸河、龙岱河、萧濉新河、沱河、包浍河、澥河6个水系,两岸分布大沟181条。
塌陷湖泊:全市一县三区因开矿采煤,局部地区塌陷成湖泊数十处,主要有:朔西湖、碳谷湖、绿金湖、南湖、乾隆湖、凤栖湖、临涣湖、任楼湖等。
池塘:农村坑塘、乡镇砖厂开挖、修路取土形成的池塘等。
二、自然气候条件
水文:境内各水域水温差异较小。据测定6~8月份平均水温在26℃~30℃,4~11月水温在15℃以上。淮北市境内河流基本上属季节性河流,由于境内没有大型湖泊蓄储水源,而河道库容小,来水又集中汛期,河道又有排洪任务,因此可用水量有限。境内浅层及中层孔隙型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萧濉新河南翼、西南广大平原地区,含水量多沿着现有河道两岸分布,水质较好,靠降雨入渗补给,主要用于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经统计,境内水资源总量为:地表水年均3.739亿m3,地下水资源4.984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水资源总量为7.554亿m3,年均可利用量2.584亿m3。
水质:据测定,淮北市境内水域溶氧状况及pH值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溶氧量为3~8 mg/L,pH值6.5~8.5。夏季各水域溶氧、pH值变化幅度较大,春秋季变幅小,而冬季最稳定。营养盐含量为5~10g/L左右,适宜发展水产养殖。其中氨态氮为0.11mg/L,硝酸态氮一般在0.075~0.03mg/L,总硬度为1.15~1.66mg/L,总碱度为1.21~2.10mg/L,钙含量为16.18~25.65mg/L,镁含量为4.74~7.29mg/L,磷含量为0.04~1.75mg/L。目前沱河、浍河、北淝河等主要河流在鱼类生长期透明度平均在30~50 cm,而越冬期透明度平均在40~70 cm。冬季水色清淡,夏秋多数河段水色淡绿,部分为淡黄泥色。
气候:淮北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雨热同步,利于水生动植物生长,适合渔业生产。淮北市1961~2010年的平均气温14.9℃。1~7月份为升温过程,8~12月份为降温过程。1月为全年最冷月,平均气温-0.1℃;7月为全年最热月,平均气温27.5℃。气温年较差27.6℃。极端最高气温41.1℃。出现在1972年6月11日;极端最低气温-21.3℃,出现在1969年2月5日。大于0℃积温5497℃•d,大于等于10℃积温4975℃•d,日照时数2284.1小时。淮北市年降雨量650~1020 mm,平均837.9 mm。
自然灾害:淮北市属旱作农业区,水源相对短缺,常受干旱影响;由于夏季降水较为集中,若雨量过大,易形成水涝;早春或初冬季节,农作物易受冻害。
三、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1.浮游植物:淮北市境内水域常见浮游植物有:绿藻、蓝藻、金藻、硅藻、裸藻、轮藻、甲藻、纤维藻等。以凤栖湖湿地公园为例:共有浮游植物7门55种,以绿藻门种类最多,其次为蓝藻门和硅藻门。
2.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许多淡水鱼类和各种幼鱼的重要饵料,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四大类群。
3.底栖动物:底栖动物大都是鱼类的天然饵料,其中虾、蚌等还是重要的水产品,目前发现的底栖动物有:中华圆田螺、梨形环棱螺、背角无齿蚌、河蚬、水蚯蚓、水蛭、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摇蚊幼虫、龙虱、水斧虫、红娘华、水黾、水蜈蚣等。以凤栖湖为例,底栖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三大类群。在种类、个体数量上,以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占优势;生物量上,软体动物门所占比例较大。主要种类有环毛蚓、水丝蚓、中华圆田螺、灰蜗牛、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克氏原螯虾以及昆虫纲幼虫等。
4.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分布广,繁殖能力强且产量高,是一种宝贵的水产资源。它即是草食性鱼类的主要饵料,又是鱼类天然产卵和幼鱼逃敌的好处所,对渔业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分布较多的植物有:芦苇、席草、莲、马莱眼子菜、菹草、蒲草、苦草、金鱼藻、聚草、芜萍、浮萍、水芹、喜旱莲子草、轮叶黑藻等。
鱼类资源:淮北市的渔业资源,主要依赖于河沟及塌陷水面。鱼类基本上以定居性鱼类为主,现有鱼类5目11科32种,其中鲤形目2科22种,占总数的68.7%;鲇形目2科3种,占总数的9.4%;鳗鲡目1科1种,占总数的3.1%;合鳃鱼目1科1种,占总数的3.1%;鲈形目5科5种,占总数的15.6%。从鱼类组成情况来看,鲤科鱼类(22种)占绝对优势,占比68.7%。另外其他有经济价值水生动物有:鳖、龟、螃蟹、青虾、淡水小龙虾、河蚌、螺等。
目 | 科 | 物种species | |
鲤形目Cypriniformes | 鲤科Cyprinidae | 1青鱼Mylopbaryngodon piceus | |
2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 |||
3赤眼鳟Saqualiobarbus curriculus | |||
4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 | |||
5红鳍鲌Culterichthys erythropterus | |||
6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 |||
7青梢鲌Erythroculter dabryi dabryi | |||
8鳊Parabramis pekinensis | |||
9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 |||
10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 | |||
11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us | |||
12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 | |||
13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 | |||
14鲤Cyprinus carpio | |||
15鲫Carassius auratus | |||
16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 |||
17鳙Aristichthys nobilis | |||
18团头鲂Magalobramaamblyephala | |||
19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 | |||
20银飘鱼Pseudolaubucasinensis | |||
鳅科Cobitidae | 21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 ||
22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 |||
鲇形目Siluriformes | 鲿科Bagridae | 23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
|
24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 |
| ||
鲇科Siluridae | 25鲇Silurus asotus |
| |
鳗鲡目 Anguilliformes | 鳗鲡科Anguiilidae | 26鳗鲡Anguillajaponica |
|
合鳃鱼目Synbranchiformes | 合鳃鱼科Synbranchidae | 27黄鳝Monopterus albus |
|
鲈形目Perciformes | 塘鳢科Eleotridae | 28黄䱂Hypseleotris swinhonis |
|
鰕虎鱼科Gobiidae | 29普栉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 |
| |
鳢科Channidae | 30乌鳢Channa argus |
| |
斗鱼科Belontiidae | 31圆尾斗鱼Macropodus ocellatus |
| |
刺鳅科Mastacembelidae | 32刺鳅Mastacenbelus aculeatus |
|
四、水域环境状况
淮北市重点河道由于近年来环境整治力度的加大,境内各主要水域水体的理化性状逐步改善,营养盐类丰富。大部分水域为灌溉用水,水质清新,适宜各种浮游生物和各种鱼类的生长。
五、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
淮北市气候温和,雨热同季,水生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水域总面积16.17万亩,可养面积7.62万亩,已养面积57075亩。水产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养殖、河沟养殖和湖泊养殖等,养殖产量都在水域环境承载范围内,未对水域环境造成压力。总体评价为:全市养殖面积规模控制在7.6万亩是可行的。
一、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淮北市水域面积16.17万亩,其中池塘3.40万亩,河沟6.90万亩,塌陷区5.87万亩。可养面积7.62万亩,其中池塘3.40万亩,塌陷区4.19亩。2018年已养面积57075亩,占可养面积的75%,其中池塘23835亩,河沟1395亩,塌陷区31665亩。近十年间,年平均养殖面积为5.29万亩,年平均利用率(占可养水面)为69%。整体上看水面利用率相对上十年有所增加,增加的可养面积中以塌陷区和池塘为主。
目前,淮北市水产养殖品种趋于多样化,除常规品种外,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推进了渔业生产多样化进程。渔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也不断增加,逐步向半精养、精养方式转变,养殖产量增长较快,养殖单产稳步提高。2017年水产品总产量27445吨,产值5.4亿元,平均单产411kg;2018年水产品总产量24670吨,包括养殖产量23964吨,捕捞产量706吨,其中池塘养殖平均单产669kg/亩,湖泊养殖平均单产246 kg /亩,河沟养殖平均单产150 kg /亩。
表1 2018年淮北市水产品养殖产量
分类小计 | 养殖品种 | 产量 |
鱼类 23871吨 | 青鱼 | 126 |
草鱼 | 3786 | |
鲢鱼 | 4854 | |
鳙鱼 | 3126 | |
鲤鱼 | 5772 | |
鲫鱼 | 3042 | |
| 鳊鱼 | 2081 |
泥鳅 | 97 | |
鲶鱼 | 212 | |
黄颡鱼 | 183 | |
黄鳝 | 35 | |
鳜鱼 | 226 | |
乌鳢 | 132 | |
其他 | 12 | |
甲壳类 83吨 | 青虾 | 16 |
南美白对虾 | 46 | |
河蟹 | 20 | |
鳖 | 10 | |
| 观赏鱼 | 182000条 |
淮北市境内一县三区水产劳动力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专业养殖劳动力增加,捕捞劳动力逐渐减少,集约化养殖带来了专业养殖劳动力的人数下降,水产品总产、单产提高,渔业总产值、养殖效益增加,农渔民收入大幅提高,促进了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和渔业生产产业化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1.区位条件
淮北市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处,是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和徐州经济圈重要市域,素有“酒乡煤城、中原粮仓、能源之都、运河故里”的美誉。区位较为优越,交通快捷通畅。距连云港港口200公里,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60公里。境内三条铁路沟通陇海、京沪、京九铁路交通大动脉,连霍、京台、泗许三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南坪港贯通长江黄金水道,年吞吐能力84万吨。现代物流发展迅猛,皖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正在形成。
2.经济总量
据统计2018年淮北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5.2亿元,增速3.6%;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增速居全省第一。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6%。三次产业比由14.3:53.3:32.4调整为6.6:54.8:38.6,产业融合步伐持续加快。
3.水产业发展现状
水产品是市场开放最早的农副产品之一,改革开放初期,因供求关系因素,水产品价格暴涨,水产养殖业是当时农村中效益较高的产业,农民养鱼积极性很高,也因此走上致富之路。进入九十年代,随着采矿塌陷区、沟河等宜渔资源的开发利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养殖从“暴利阶段”进入“微利时期”,而名特优新品种发展速度慢、规模小,产值所占比例小,因此价格上扬时间短,低谷期延长。所有这些都使渔业生产陷入一定困境。
同时,淮北市水产养殖业也存在很大的机遇:境内有大量采矿塌陷区宜渔资源,对生产无公害水产品十分有利。由于塌陷区养鱼,水位有保证,水环境较好,鱼类生长较快,效益较高,近几年来承包塌陷区养鱼热情很高,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塌陷区水面发展生态养殖、休闲观光渔业。只要合理规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提高单产和产品品质,调整产业结构,向品种、向科技、向管理要效益,就有较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其次水产品消费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人们饮食保健意识的增强,水产品消费不断提高,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充分利用宜渔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塌陷区失地农民就业的出路之一。
三、水产养殖前景预测
当前水产品生产总量基本能满足社会需求,供求关系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常规养殖品种产量过剩,价格低迷,优质水产品需求加大。近年来,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随着水产品安全事件的不时发生同样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关注,水产品由于生长环境和自身特性而易被污染,质量安全的风险比一般食品高;而在我市一县三区水产品产业呈现生产分散、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的现状下,对水产品的监管存在着较多困难。
只能依靠养殖主体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加强养殖过程管控,利用示范带动养殖户实行标准化生产,以市场主体的行为机制来推动水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加水产品的安全可靠性。通过企业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在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同时,进一步探索适合于本地的健康养殖生产方式。
淮北市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应主动融入周边发达地区,尤其是大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生产优质水产品,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打造周边大城市的菜篮子,后花园。
第八节养殖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
虽然淮北市有大量塌陷区宜渔资源,但水面利用率低,总产量、养殖单产等相对较低,目前处于微利时期,渔业生产者收入减少,需要调整经营思路,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具体开发思路如下:
一是稳定大宗水产品,加快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的步伐。大宗水产品要提高单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无公害水产品。同时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速度。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净水养殖、循环流水养殖、工业化规模养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抢占市场新领域。
二是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水平。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提高科学养鱼水平,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融入新科技是微利时期养殖取得效益的重要举措。
三是优化渔业结构,提高养殖水域滩涂利用率。发挥本规划的约束和引领作用,提高养殖水域滩涂利用率,实现全市养殖水域滩涂有效管控和科学利用,有效保护养殖水域滩涂生态环境,加强养殖水域滩涂管理,促进淮北市水产养殖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规划成果,以及淮北市养殖水域滩涂资源现状、渔业利用限制性因素和全市渔业发展趋势,将全市养殖水域滩涂划设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三大功能区。
港口、航道、行洪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水体;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从事水产养殖的区域设为禁养区。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依法确定为开展旅游活动的生态功能区;重点湖泊水库等公共自然水域;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限制养殖区设为限养区。
池塘养殖区、湖泊养殖区和其他养殖区。池塘养殖包括普通池塘养殖和工厂化设施养殖等,湖泊养殖包括网箱养殖、围栏养殖和大水面生态养殖等,其他养殖包括稻田综合种养等设为养殖区。
一、范围类型
1.港口、航道、行洪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代码:1—1)
2.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水体(代码:1—2);
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从事水产养殖的区域(代码:1—3)。
二、管理措施
1.禁止养殖区内禁止开展水产养殖,已建养殖和捕捞设施应限期拆除,相关县区负责关、停、转、迁,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渔民生产生活;
2.禁止在河流内设置渔具、水产养殖设施或种植水生作物,不得妨碍行洪、淮水北调等水利功能;
3.在湿地天然水域,定期开展种质资源调查,科学评价种质资源现状与种群结构、数量,监测水生生物资源环境状况及变动趋势,适时建立生物资源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
4.加强渔政监管,提高渔政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天然河流水域实施禁渔制度,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形成威慑,严禁电、毒、炸等非法捕捞,保护野生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
5.在重点湿地生态功能区及开放性河流天然水域科学确定放流种类,合理安排放养数量,加大地方特有水生物种放流比例,严禁放流外来物种、人工杂交或转基因物种,恢复土著鱼类资源,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功能。
一、范围类型
1.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依法确定为开展旅游活动的生态功能区(代码:2—1);
2.重点湖泊水库等公共自然水域(代码:2—2);
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限制养殖区(代码:2—3)。
二、管理措施
1.在以上区域内进行水产养殖的应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2.开展人工养殖应当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禁止采用投喂冰鲜鱼、施用化肥、粪肥等高污染养殖方式。
3.加强对保护区周边养殖水域的监管,限制养殖区内的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限期搬迁或关停。
4.坚持“生态优先”,鼓励发展滤食性鱼类和贝藻类增殖,开展以渔净水、以渔控水、以渔抑藻,发挥水产业在生态治理中的服务功能,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一、范围类型
全市禁养区、限养区范围以外现有宜渔水域滩涂,包括池塘、塌陷区等类型水域,主要分布于濉溪县五沟、百善、刘桥、临涣、孙町、韩村、南坪、四铺,烈山区宋疃、古饶、烈山,杜集区朔里、段园、石台及相山区渠沟等镇,总面积76180.9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34005.9亩,塌陷区大水面养殖面积41840亩。详见表12.2—1全市养殖水域滩涂汇总统计表。淮政办秘〔2020〕19号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北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0—2030年)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