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沿着水口街道万年村的柏油路驱车,沿路的房屋错落有致,村道干净整洁,片片稻田令人愉悦。村口“东江湾畔·三产融合 共享宜居宜业宜游城”的立体标牌格外显眼,田野对面,东江湾产业园高楼林立,四处是生机勃勃的乡村景象。
以万年村为起点,全长约30公里的水口街道“东江湾畔·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日前建成。这是惠城区大力推进建设的两条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之一,也是水口街道推进“百千万工程”、提升美丽乡村品质的一项重要举措。日前,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地走访了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的成果。
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游网红打卡地
距市区不远的水口街道万卢村,有一栋客家特色的碉楼围屋——惠州富商李佛戴旧居。这座百年老宅不久前迎来了新面貌。去年11月,老宅被纳入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改造范围,原本的废弃故居经过修缮,房前屋后面貌焕然一新。
门前的荒草地改造成为休闲广场,杂乱果林摇身变成“小公园”,古色古香的百年老宅与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李佛戴的后人李学英感慨道:“乡村振兴不仅让村庄变得更漂亮,闲置多年的老房子也迎来‘新生’。”
另外一边,水口老街也一改过去的旧貌。平坦宽敞的柏油路面、新建的入口景观、独特的临街风貌、整齐划一的商铺……统一的街道外立面,圩镇风貌从“平面”到“立面”都得到大幅提升。
“以前街口两边是树,道路狭窄,而且到处都是占道经营的买卖场所,每天交通高峰期都会堵车。现在路面拓宽了,店铺统一风格,街面干净整洁,心情都好了。”说起老街营商环境的变化,商户严先生竖起了大拇指。
据悉,“东江湾畔·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全长约30公里,涵盖7个村和1个圩镇。乡村风貌提升主要包括美丽圩镇建设、人居环境整治、道路设施提升等共计58个子项目。
示范带于去年11月全面动工,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过程中,水口街道注重突出乡村风貌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对沿线村庄开展风貌提升工程,田间窝棚整治、农房风貌整治、背街小巷环境整治,通过道路“白改黑”、路面拓宽等措施,形成兼具生产性和观赏性的沿线连片美丽乡村风貌带。
同时,依托深厚的乡村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游网红打卡地,例如结合革命老区史料馆、春山书院等景点,重点发展书画红村主题旅游;依托万年村、万卢村万亩稻田,策划打造稻田湿地公园,植入观光小火车、稻田艺术等体验性项目。
构建“生产在农户、基地在乡村、加工在园区、增收在农民”乡村经济新模式
“我们的洋兰不仅在国内销售火爆,还远销美国,成为国内供货美国的洋兰培育企业之一。”在水口街道绿湖花卉产业园种植大棚里,工人们正把兰花苗栽入放有海藻泥的培养皿里。
位于水口街道的绿湖花卉产业园既是广东省林业龙头企业又是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经营模式,以基地带动农户,向周边广大花农提供种苗及种植技术指导。
俯瞰水口,东江水“几”字形穿过,乡村振兴示范带沿东江而建,串联起东江湾产业园、海纳现代农业生态园、绿湖花卉产业园、劲家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产业项目。作为工业重镇,一直以来,水口街道是惠城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产业经济的“排头兵”。立足优势资源禀赋,水口街道“东江湾畔·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核心,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景村融合,着力构建“生产在农户、基地在乡村、加工在园区、增收在农民”的乡村经济新模式。
通过示范带建设,水口街道重点提升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全长约30公里的路线,把东江湾产业园区与辖区的农业龙头企业、东江边的革命老区村串联起来,将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多维融合,带动周边农户增收,产业聚集效应不断释放。
“村民不仅能得到更多就业机会,而且通过提升农村整体环境,能带动更多人到村里来租房。”水口街道乡村振兴办副主任欧阳凡介绍,紧挨着产业园的农家小院成了年轻人眼中的“香饽饽”,不少村民当上了“房东”。
接下来,水口街道将持续扎实推动示范带创建等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坚持创新发展、民生保障、项目带动,打造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推动产业发展、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提质升级,描绘水口街道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惠州日报记者邓惠婷 叶文青 通讯员彭丰鹏 欧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