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村官法制网!

网站首页> 新村建设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060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 佚名 时间: 2023-08-11

  市农工党:

  贵党提出的《关于推进武汉市茶产业支持政策精准滴灌、落地见效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茶产业涉及种植、加工、检测、营销、旅游和茶文化等多方面,服务面从第一产业延伸至第三产业,贵党所提建议为增强我市茶产业竞争力,推动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武汉市茶产业基本情况

  目前武汉市茶叶面积12.5万亩,年产量3750吨,年产值8.44亿元。茶树主要品种有福鼎大白、鄂茶1号、浙农117、龙井43、龙井长叶、白毫早、金观音、安吉白茶等。茶叶销售以武汉及周边地区为主,少部分销往外地。全市现有茶叶生产企业35家,其中18家是分装企业,全工艺流程生产企业17家。茶叶合作社240家,茶农约30000人,茶叶流通环节人数约3400人。

  二、针对建议的答复

  (一)在高等技术专科学校设立短期的茶产业技术课程的建议

  我市现有直属高职院校2所,分别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开放大学)、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开设了“茶艺与茶文化”课程,获批建设省级茶艺创新团队和省级茶艺在线开放课程;建成了非遗传承工作室,开展了多形式、不间断的恩施玉露制茶、宋代点茶技艺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果丰硕;与赤壁羊楼洞古街成立“青创艺文旅研发基地”,积极推进茶产业发展。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与天门市中小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营地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和实践机会;同时拟与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行业协会为平台,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产品茶创空间,实现教学导师互通,为人才培养和成才就业提供资源。

  下一步,我市将加大对市属高校茶学相关专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由茶叶协会建立起以贸易数据为基础、以真实需求为反映的供应链数据平台的建议

  前期我市对打造垂直于茶产业数据平台进行了探索,旨在建立一个全面的供应链数据管理系统,实现茶叶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信息共享和管理。

  目前距离实现数据化集成和信息无障碍流通仍存在较大困难和差距。在数据采集与整理方面,平台需要与茶叶生产企业、贸易公司、物流企业等在各环节展开合作,获取包括但不限于茶叶产量、订单流向、运输路径、市场需求等各环节信息。在数据获取及后续的数据分析、信息安全方面具有较大挑战。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建立供应链数据平台,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和协同发展,提升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实现茶叶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和茶叶产业的绿色发展而不断努力。

  (三)建立茶叶销售电商讲师团的建议

  2018—2020年市政府实施了农村电商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农村电商产业倍增、创业就业培训和富民脱贫,每年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支农资金予以支持,完成农村电商创业就业培训10万人。

  下一步,农村电商培训工作将充分利用高素质农民培训、农业电商培训等现有的培训资源,与知名电商平台和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培训基地,组建专业师资队伍,以持续开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专题培训,引导产地农产品经营主体强化电商思维,提升电商实操和产品包装能力,创新品牌形象,开展入驻平台、社群营销、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电商营销模式,发挥主体引领带动裂变效应,形成一批线上营销“新农人”。

  (四)建立武汉的茶产业公用品牌的建议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全面启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工作。市农业农村局和武汉农业集团锚定目标,合力推进,形成了武汉市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称“江城百臻”,其中黄陂区木兰天香、明日谌寨,新洲区旧街白茶、城楼寨、大家山、李集白茶,江夏区碧舫、江夏光明,东西湖区柏泉绿茶等茶叶品牌先后入选。“江城百臻”品牌依托央视、省市级媒体,建立涵盖传统媒体、新媒体、户外媒体等多种媒介的宣传矩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的宣传推广推介,产品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CCTV-13新闻频道《新闻30分》后,《法治在线》正片前播出,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网、央视频、环球时报等近百家权威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去年“江城百臻”入围2022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名单。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江城百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3年工作方案》工作部署,进一步擦亮“江城百臻”品牌名片,推动“江城百臻”品牌落地运营。

  (五)在茶产业链条延伸上做文章、出政策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动我市茶产业的发展。一是加强资金政策扶持。2022至2025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菜果茶基地提档升级,以新洲区旧街、凤凰,黄陂区蔡榨、木兰等地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品种优良、绿色防控、水肥一体、质量安全的标准化茶园,提升茶园综合生产水平。今年年初印发了《2023年商品有机肥示范推广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茶叶商品生产的种植业主可申请为示范业主。新洲区、黄陂区等均安排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新洲区的问津茶苑产业园区,近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园区道路、喷灌等基础设施建设。黄陂区自2017年以来每年投入茶叶专项资金高达500万元,用于促进茶产业提档升级,推广茶叶高效种植技术,提升茶叶品质。二是总结本地制茶工艺特色。目前,武汉茶叶主要以绿茶为主,因春季雨水较多、湿度大,光照时间和强度难以满足利用晒青工艺制作绿茶,故杀青方式为炒青。在白茶加工方面,以往种植的福鼎大白品种适合制作白茶,但市场需求不足,鲜有加工的企业和农户,曾有企业尝试利用晒茶和烘干工艺制作老白茶。近几年,机械杀青代替人工杀青,不仅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而且提高制茶质量。三是创新茶业产业模式。结合我市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将原来的茶园调整打造成观光休闲园,在茶园里种植绿化树、果树、花,把原有的种茶、采茶、卖茶的单一模式,变成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产业模式,在茶园里既可赏花,又可采茶和摘果,并融合一、二、三产业来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黄陂区将1200余亩茶园与旅游园区进行整合打造,形成园中有景,景中有园吸引游客采茶、品茶、观景已初见成效。新洲区旧街、凤凰镇借助全域旅游、区东部生态旅游路、凤凰镇全国乡镇示范建制镇旅游资源,扶持茶旅,以茶旅游带动茶产业,以茶产业助推茶旅游,实现了山与茶的有机融合,大大提高了茶叶质量效益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我市众多科研院所的优势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科技特派员,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快建设现代化、高科技的生态茶叶园区,加快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茶产业人才,加快打造“茶旅结合”休闲游产业,大幅度提升茶产业附加值,推进茶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附件:

   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原文链接:http://nyncj.wuhan.gov.cn/zwgk_25/fdzdgknr/jytabl/202308/t20230802_224150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