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月份重点工作
1.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一是抓牢农作物田管工作,落实秋粮作物中后期田管关键技术,积极组织开展秋粮后期田管技术指导及田间测产工作,经预测产:我市玉米平均亩产533.2公斤,较去年483.1公斤/亩,增加50.1公斤/亩,增长率10.37%;大豆平均亩产190.5公斤,比去年(171.9公斤/亩)增加18.6公斤/亩,增长率10.82%,粮食生产“二十连丰”已成定局。二是截至8月底全市畜牧业发展稳定,生猪存出栏分别为108.51万头、129.29万头,同比增长6.3%、26%,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2.31万头,同比增长9.6%;牛存栏5.44万头、出栏2.97万头;羊存栏27.47万头,出栏24.41万头;肉蛋奶总产量13.37万吨,同比增长12.18%。三是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增长,截至目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3.87万亩,产量44.7万吨。
2.稳固推进农业“两强一增”重点工作。科技强农方面。全面启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全年计划培育1280人,截至9月25日已培训1182人,完成全年培育任务的92.3%。加强长三角基地建设,1—8月份全市14家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一二三产总产值248736.7万元,同比增幅30.53%;当月沪苏浙地区销售额139458.7万元,同比增幅34.31%;沪苏浙地区销售占比达65.7%。机械强农方面。推加快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用进度,省拨付淮北市农机购置补贴8000万元,截至目前资金使用进度居全省中等。做好秋收秋种机具保障工作,全市计划组织10万台(套)农业机械投入“三秋”生产,力争玉米机收水平稳定在95%以上,小麦机播水平99%以上。加快推进2023年度11.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截至9月份已完成建设面积6.47万亩,其中新增建设面积2.80万亩,改造提升3.67万亩。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开展农民增收相关因素系统测算,共收集增收量化因素76条,增量金额总计98253.85万元,人均增额达1391.7万元,增收因素预计可拉动增长率9.4%。9月5日,陈英市长带队,赴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对接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据了解,我市农村居民样本点数据及量化因素拉动增长率与去年同期相比均为两位数增长,但省调查总队反馈,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采取评估机制,增长高低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主要考虑当地GDP、社消零等相关指标情况,以上指标在全省排位均相对靠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速。
3.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一是产业发展方面,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5.7%,居全省第4位。其中濉溪县同比增长10.7%,相山区同比增长-1.8%,杜集区同比增长-13.2%,烈山区同比增长-9.9%,市高新区同比增长-7%。二是“双招双引”方面,据平台数据,截止9月20日,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年度新增项目61个,增速69.44%,其中新增签约项目46个,投资额44.59亿元;新增开工项目9个,投资额10.53亿元;新增投产项目6个,投资额5.17亿元。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已纳统项目15个,占新增项目数比重为100%,已纳统项目金额15.7亿元,占投资总额比重为100%。三是举办淮北市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庆丰收 促和美”为主题,以“1+1+3”活动模式为主线(一个开幕式、一个庆丰收促和美成果展、三个专题活动:乡村购物节、乡村文化节、乡村美食节),集中展现“三农”发展成就。现场展示旋耕机、播种机、打捆机、植保无人机等“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20余台;邀请34家食品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共计60余种产品进行农产品展示展销;分会场共组织粮油、蔬果、畜禽、水产、初加工等淮优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76家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邀请淮北旭源食品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共计24种产品参加芜湖主会场展示展销。
4.农村改革方面。推进村(居)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账务分管工作。联合市财政局督导调研全市“村社分账”工作,分6个片区调研镇街道“村社分账”工作进展、存在的困难及下一步计划,并进行现场培训指导。组织2023年全市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申报,共申报25名遴选对象,其中濉溪县11名、杜集区7名、烈山区4名、相山区3名。陪同省农经总站调研指导双楼村、黄营村,了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9月18日—19日,赴合肥参加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调度活动,做好我市农村集体资产监管、财务管理、审计监督、集体经济发展等相关工作情况的汇报。完善《淮北市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案例选编》。对于2022年度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反馈我市在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存在分红村占比低,分红金额低等问题,督促县区压实整改责任,建立整改台账,并认真总结整改情况,全面完成整改任务。调研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已调研相山区刘楼村,烈山区秦楼村、太山社区,并督促试点村按照《淮北市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要求,扎实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工作。
5.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组织开展2023年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申报工作。在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有关程序,经镇村自主申报、县级择优初评、市级预审等环节,并报市政府同意,择优上报了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等12个2023年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申报名单。省农业农村厅已于9月7日—8日会同省有关部门对各地申报村进行综合评审,择优选择200 个精品示范村建议名单,报省委、省政府审定后纳入建设范围。《关于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意见》正在履行发文程序,预计10月份可上会出台。
6.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组织三季度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赛马”考核,完成2022年度28个省级中心村、16个和美乡村市级中心村及21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的考核验收,对现场进行情况统计、分析、汇总并向县区反馈有关情况。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227户,占全年目标任务11787户的95.24%。
7.安全生产方面。开展豇豆(豆角)农残问题专项治理,完成省级监督抽查7批次,市级监督抽查8批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定量检测85批次,快速检测1305批次,合格率100%。开展节前渔业安全生产检查,做好渔业安全生产事故防范,抽检辖区5个场家150个样品进行疫病监测。
二、10月份工作计划
1.抓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全面做好秋收准备工作,组织农机技术骨干,依托农机合作社、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成立技术指导小分队,深入生产一线,指导机手检修、保养“三秋”作业机具,确保机械良好技术状态。加强秋种工作统筹调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动员全市农技力量,强化技术指导, “精耕细作”“四适播种”等高产稳产良种良法指导到位,提高“一播全苗、一播壮苗率;督导“造墒播种”“抢墒播种”确保种足种满。加强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四情”监测,因势利导做好在田作物苗期管理,指导县区及时差缺补苗。
2.稳步推进农业“两强一增”。科技强农方面,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督查,对县区及培训机构组织管理、规范实施、培训进度等情况进行督查;组织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员参加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23•合肥)现场培训;指导种子企业完成今年小麦种子基地的建设,确保完成52万亩的小麦繁殖面积。机械强农方面,做好合肥农交会中农机展览事项;督促县区加快农机购置补贴实施以及资金使用进度;对农机补贴经销企业开展调研检查。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加强工作落实以及沟通协调,力争三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全省平均水平,考核排位脱离后三,全年实现9%的奋斗目标。
3.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通报三季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对镇(涉农街道)“赛马”考核情况。对2022年度省级中心村与和美乡村中心村市级验收反馈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督促各区县进一步补缺补差,巩固提升建设成果,全力做好省级验收各项准备工作。督促县区针对第三季度农村改厕问题查漏补缺,启动抽查复核工作。统筹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参照《安徽省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标准》,制定本市精品示范村考核办法、建设验收办法、督查调度工作机制等相关配套文件,构建“千村引领、万村升级”的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新格局。
4.抓好“两改革一发展一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村(居)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账务分管工作。督促各县区建立“村社分账”工作台账,定期调度“村社分账”工作具体进展,对进展缓慢的县区、乡镇加强督促和指导。持续跟进各县区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进行数据校核情况,有关跨区成员组织身份重复问题对接外省市协助删除其组织成员身份。梳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工作,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村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各试点村按实施方案要求开展试点,总结推广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改革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总结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关注全面推行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中的新做法、新模式、新成效,并做好有关总结工作。
5.持续开展农村生态能源环保工作。开展秋季秸秆禁烧巡查;指导各县区开展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筹备2023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淮北展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