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武汉市职业院校优势赋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培训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培训工作的关心,您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提出的充分利用武汉市内职业教育资源,就地培养培训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我们非常赞同。
武汉市围绕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目标,聚焦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按照统筹规划、精准施训、务求实效的工作要求,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养,打造适应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急需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近年来,武汉市重点围绕乡村振兴、粮食稳产增效、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牌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绿色生态发展、农业安全生产、农业法律法规和惠农政策、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社会事业发展、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等内容与专题,面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小微农企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分类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强化品牌创建、市场营销、文化赋能、融资担保等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带动农户发展能力。主要做法如下:
一、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培训机制、夯实培训实效。
武汉市农业学校利用行业办学优势,紧紧围绕我市农业产业发展,按突出重点对象、突出分类分层、突出按需施教、突出方式创新、突出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培训模式。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服务机制,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材规范、方式创新、规范服务上着手,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训实效。逐步构建主管部门、技术推广单位和职业院校“三位一体”的农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机制,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合作、职业院校培养培训、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农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逐步完善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训机制。
二、开展多种类型培训,提升乡村人才知识结构。
2022年,东西湖职校依托国家开放大学,举办在职人员学历提升函授班,1406名学生顺利毕业。蔡甸职教中心招收百余名村组干部及后备村组干部、南水北调移民、农民工等到校接受学历教育,将社区工作人员、安保人员、入党积极分子、托育员、学校配餐管理员等纳入短期技能培训,成立数字化成人学校,建成乡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的“加油站”。新洲职高组织专业教师大力开展科技下乡、培训农民2400多人次。黄陂职校与企业合作,针对困难群众开展“温暖工程农村电商“培训班、社区工作者培训班、劳动力转移培训班、栽培种植培训班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创业就业培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尽快的实现就业再就业。
三、持续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武汉市财政学校启动融“产学研”于一体的区域农村电商人才教育服务基地项目建设,探索形成“村企校共建、校行企共育、产学研融合”的农村电商人才教育服务新模式,助力农村电商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新洲职高与多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促进了武汉市高水平农学实训基地造血运行,为园艺技术(花卉、种苗、蔬菜、果树)生产管理和花木种植、园林植物应用、园艺技术贸易提供了实训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激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行业及企业活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技能技术人才,为职校师生研学锻炼、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深度实现校企“共享、共创、共建,共赢”。
总之,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职业院校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摇篮。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提案为契机,按照中央、省市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健全体系、创新方法,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优势,以三农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努力培养“一懂两爱”人才队伍,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石。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优化培育环境。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持续开展多种类型培训,助力乡村振兴。了解职业农民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开展技能人才和技能培训下乡,服务乡村及乡村企业。
二是健全培训体系,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结合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实际,根据各地主导产业、就业、创业需求以及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增强针对性,注重新的理念、概念和模式,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三是更新培育观念,创新方式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案例教学、生产现场教学实习和送教下乡、进村入户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注重培训内容与当地主导产业相结合,突出实际、实用、实效。
附件:
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