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讯 (记者蔡伟健 特约通讯员李文聪)眼下,惠东县各镇冬种马铃薯陆续种植完毕。其中,铁涌、平海、稔山三个冬种马铃薯专业镇创新农作制度,采用“稻-稻-薯”生产结构,实现了“一年三造”的耕作模式,“冬闲田”变“增收田”,扩大了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助推乡村振兴。
在稔山镇老坑村马铃薯种植地,种植户陈运良在精心照料种植了约一个月的马铃薯。陈运良说,以前没有种马铃薯,只是种植两季水稻,大部分时间这些田地都是荒着。如今不一样了,这块农田已是今年第三轮种植,经历过两轮水稻种植,现在的土壤环境更适合马铃薯的生长。
经过反复实践,陈运良发现采用“早稻-晚稻-冬种马铃薯”耕作模式效益最佳,依靠这种轮作模式,去年增收大约8万元。尝到了“一年三造”轮作模式带来的甜头后,陈运良开始扩大种植面积,而其他村民纷纷效仿。目前惠东县共有铁涌、平海、稔山3个冬种马铃薯专业镇,种植面积大约9万亩,产量23万吨左右,总产值约8亿元。惠东县因此获评“中国冬种马铃薯之乡”称号,“惠东马铃薯”也获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稻-稻-薯”的生产结构也因此作为一种示范技术被大力推广。
惠东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植物保护部部长甘嘉麒介绍,“稻-稻-薯”轮作是指“早稻-晚稻-冬种马铃薯”轮作,是惠东县沿海地区广泛采用的耕作模式。这种耕作通过土壤环境的水旱更替,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有效减少田间病虫害发生,提高耕地使用效率和种植效益,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