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市农业农村局:
为指导各区市切实做好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工作,夯实夏粮丰收基础,市局会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制定了《2024年全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参照执行。
附件:2024年全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烟台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2月6日
2024年全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2023年以来,全市各地大力推广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认真落实小麦整地、播种各项关键技术措施,做到播期服从墒情、播期播量相适应,播种面积足、基础好。越冬前调查,全市麦田平均亩茎数62.2万,单株主茎叶片数4.7片,一、二、三类苗和旺苗面积分别为70.6、103.1、24.3、6.8万亩,各占34.5%、50.3%、11.9%、3.3%。与上年同期比较,一、二类苗面积占比增加4.6、6.0个百分点,三类苗和旺苗面积占比减少10.3、0.3个百分点,苗情质量总体较好。播种以来,我市降水充沛,当前田间墒情普遍充足。但由于播期拉长,区域间、地块间苗情发展不均衡;同时,冬前麦田除草面积不足,茎基腐病、纹枯病、蚜虫等主要病虫越冬基数较大。针对上述生产特点,小麦春季管理要坚持“因地因苗分类施策,以促为主,稳壮促弱控旺,保穗增粒”的技术路径,落实好防病虫草、防灾害具体措施,为夺取今年小麦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一、及时镇压划锄,增温保墒控旺长
春季麦田镇压是提墒、保墒、增温、抗旱、控旺的有效措施。镇压可压碎土块,弥封裂缝,沉实土壤,减少水分蒸发,使土壤与根系密接起来,有利于根系吸收养分。对吊根苗和耕种粗放、坷垃较多、秸秆还田质量不高导致土壤暄松的地块及旱地麦田,一定要在早春土壤化冻后进行镇压,增温保墒,避免早春寒潮降温冻伤麦苗;对长势过旺麦田,在起身期前后镇压,可以抑制地上部生长,起到控旺转壮作用。
划锄可有效保墒增温促早发,对群体偏小、个体偏弱、发生冻害的麦田效果尤为显著。要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厘米左右(顶凌期)对各类麦田进行划锄,以保持土壤墒情,提高地表温度,消灭越冬杂草。在春季浇水或雨后也要适时划锄。
早春镇压应和划锄结合起来,先压后锄,达到土层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抗旱的作用。
二、因苗分类指导,科学肥水调控
(一)水浇地麦田,分类进行肥水管理。
旺长麦田:一般年前亩茎数达80万以上,这类麦田由于群体较大,叶片细长,拔节期以后,容易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从而招致倒伏,春季管理以控为主。一是在小麦返青期至起身期镇压,每隔7~10天镇压一次,共镇压2~3次,以实现控旺转壮;二是在小麦起身期前后亩用30~40毫升“壮丰安”、“麦巨金”等化控剂,对水30千克叶面喷雾,以抑制基部节间伸长,控制植株过旺生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后期倒伏;三是因苗确定春季追肥浇水时间,对年前植株营养体生长过旺、地力消耗过大、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在起身期追肥浇水,防止过旺苗转弱苗;对没有出现脱肥现象的过旺麦田,早春不要急于施肥浇水,应在镇压、划锄和喷施化控剂等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将追肥时期推迟到拔节后期,一般施肥量为亩追尿素15千克左右。
一类麦田:冬前群体一般为每亩60~80万,多属于壮苗麦田,管理上要突出氮肥后移。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70~80万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中后期追肥浇水,以获得更高产量;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60~70万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5千克左右。
二类麦田:冬前群体一般为每亩45~60万,属于弱苗和壮苗之间的过渡类型。春季田间管理的重点是促进春季分蘖的发生,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冬春分蘖的成穗率。地力水平较高,群体55~6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以后、拔节以前追肥浇水;地力水平一般,群体45~55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5千克。
三类麦田:一般每亩群体低于45万,多属于晚播弱苗。春季田间管理应以促为主。尤其是“一根针”麦田,要通过“早划锄、早追肥”等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一般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厘米时开始划锄,拔节前力争划锄2~3遍,增温促早发。同时,在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早追施氮素化肥7~10千克和适量磷肥,促根增蘖保穗数。小麦拔节后期,结合浇水每亩再追施7千克左右尿素,以促进小麦发育,增加穗粒数。只要墒情尚可,应尽量避免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土壤透气性延缓麦苗生长发育。
(二)旱地麦田,借墒追肥,保墒促群体。
旱地麦田由于没有水浇条件,要在早春土壤化冻后抓紧进行镇压划锄、顶凌耙耱等,以提墒、保墒。弱苗麦田,要在土壤返浆后,借墒开沟或用化肥耧施入氮素化肥,促苗早发;一般壮苗麦田,应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间降雨后,抓紧借雨追肥。一般亩追肥量为尿素12千克左右。对底肥没施磷肥的要在氮肥中配施磷酸二铵,促根下扎,提高抗旱能力。
(三)冻害麦田,早管精管促生长。
对于冬前和越冬期冻害较重的麦田,要立足“早管促早发”的原则,采取以下管理措施:一是早春适时搂麦或划锄,去除枯叶,改善麦田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新生叶加快生长。二是在土壤解冻后及时追肥,一般每亩施尿素 10千克左右,缺磷地块亩施氮磷复合肥 15千克左右,促进小分蘖成穗;三是在返青期叶面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分蘖的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四是在拔节期再根据苗情酌情追施氮肥或氮磷复合肥,提高穗粒数。
三、绿色精准用药,防控病虫草害
各区市要加大病虫草害监测力度,科学预测预报,及早备好药剂药械,搞好专业化统防统治,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
(一)抓好春季除草工作。麦田除草最好在冬前进行,但受冬前降水、降温天气的影响,我市冬前化学除草面积相对较少。返青期也是化学除草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但注意化学除草要在拔节前完成,避免拔节后施药易产生药害。
根据田间杂草发生种类及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除草剂,适时开展化学除草。防除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等阔叶杂草,可选用氯氟吡氧乙酸、双氟磺草胺、噻吩磺隆、唑草酮、双唑草酮等药剂;防除节节麦可选用甲基二磺隆及其复配制剂,防除雀麦可选用啶磺草胺、氟唑磺隆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除野燕麦、多花黑麦草等可选用炔草酯、唑啉草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
早春气温波动大,化学除草还应注意避开“倒春寒”天气,选择晴朗无风且最低气温不低于5℃时进行,以上午9点至下午4点之间施药为宜,且施药前后2天日最低气温不低于0℃。
(二)精准用药,绿色防控病虫害。返青拔节期是麦蜘蛛的危害盛期,也是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根茎部病害的侵染扩展高峰期,要抓住这一多种病虫混合集中发生的关键时期,根据当地病虫发生情况,以主要病虫为目标,选用对路杀虫剂与杀菌剂混用,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要精准用药,尽量做到绿色防控。当茎基腐病病株率达5%时,可选用丙硫菌唑、丙硫唑、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叶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氯氟醚菌唑等在小麦上登记的单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防治,施药时最好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并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适当加大用水量,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以确保防治效果。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可选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多抗霉素、井冈·蜡芽菌、氰烯·己唑醇等药剂喷施麦苗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平均33厘米行长有螨量达200头或每株有螨6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对于麦蚜,当百株蚜量达到500头时,应重点挑治。地下害虫出现连片危害死苗率达10%时,可用辛硫磷、毒死蜱等配成毒土撒施。
四、关注天气变化,防止早春冻害
早春冻害(倒春寒)是我市小麦早春常发灾害。各区市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预警预防工作,努力减轻灾害损失。预防早春冻害可在降温之前灌水,调节近地面小气候,减轻早春冻害对麦田的影响。若发生早春冻害,要及时进行补救:一是及时追施肥料。对遭受冻害的麦田,根据受害程度,抓紧追施速效化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千克左右,促苗早发,提高2~4级高位分蘖的成穗率;二是及时适量浇水,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平衡植株水分状况,使小分蘖尽快生长,增加有效分蘖数,弥补主茎损失;三是及时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小麦受冻后,及时叶面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和潜伏芽的快发,保障小麦成穗数,稳定粒重,减轻受冻损失。
烟农〔2024〕25号-关于印发2024年全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