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牢记嘱托走在前挑大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邀请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强化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助力打造更高水平“齐鲁粮仓”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刚才介绍在粮食机收减损方面山东取得了显著成效,请问,今年山东在确保夏粮丰产丰收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杨武杰: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为确保打好打赢小麦丰收的主动仗,助力打造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山东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两个积极性”。一方面,持续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继续以省政府名义将粮食生产任务细化分解到市,并纳入省对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压实地方责任。落实“稳定提升粮食综合产能激励办法”,对上年度粮食生产工作质效突出的市予以2000万元资金,兑现奖励补助。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78.2亿元、小麦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奖补资金2.14亿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5亿元,大力鼓励农民种粮。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小麦播种面积稳中有升,关键稳产增产技术得以落地见效,夏粮丰收基础筑得更加牢固。
二是强化“五良”融合共促。狠抓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团队作战”,努力把各环节的增产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全省高产且抗逆性好的小麦品种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仅“济麦22”这个品种播种面积就达1700万亩、较去年明显增加;遴选小麦高性能播种机主推机型31种,并实行“优机优补”、购机补贴额度上调5个百分点等支持政策,小麦高性能播种机械保有量翻了一番;落实小麦宽幅精播、播前播后双镇压等关键增产技术面积分别达到3814.5万亩、3691.1万亩,较往年明显增加,全力推动夏粮增产丰收。
三是狠抓农业防灾减灾。今年继续实施“一喷三防”技术全覆盖,累计落实喷防面积9970.3万亩次、平均每亩1.6次,有效遏制了条锈病等重大病害发生,有力提升了小麦灌浆质效,努力实现“虫口夺粮”。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关键时期加密会商频次,科学发布预测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近期,为降低部分地区干热风影响,督促各地开展无人机喷防、微喷灌补水达到了1216.6万亩次,喷施叶面肥2379.4万亩次,不断减少恶劣天气影响,努力实现“龙口夺粮”。
四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小面积高产攻关和大面积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原则,筹集资金2.24亿元,在全省16市创建44个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粮油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县,梯次建设一批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辐射片,辐射带动项目区周边粮食生产水平稳步提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深入开展区域性“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示范带动全省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全省目前即将进入“三夏”大忙时节,下一步,山东将全力以赴投入到夏收工作中去,将“丰收在田”变成“丰收到手”。同时,压茬抓好夏种、夏管各项工作,依托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玉米高性能播种机械,玉米耐密抗逆、大豆高产高油品种,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等推广应用上狠下功夫,推动秋粮丰收、全年丰收。
人民网记者:
“三夏”生产在即,各地跨区作业农机运输也将进入高峰期,请问山东在保障农机跨区转运畅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高洪岩:2024年“三夏”小麦机收跨区作业即将全面展开,各地跨区作业农机运输也将进入高峰期,省交通运输厅将切实做好全省“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和机械化生产运输服务及跨区转运保障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农机运输供需对接。指导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加强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工作协同,全面掌握当地麦收农机引入需求、外出作业农机数量和流动意向等情况,摸清农机供需的布局、数量、运输路线等,详细了解运输需求;组织运输服务主体与农机作业服务主体有效对接,及时满足农机运输需求。
二是有效做好农机大件运输服务保障。配合农业农村等部门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知识宣传和大件运输许可政策普及,引导依法合规选择适宜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车辆。对于车货总重或外廓尺寸超限的农机运输车辆,引导其依法办理大件运输许可,优先办理、高效审批,保障便捷通行。
三是全面落实免费通行政策。提前在全省高速公路收费站开通农机绿色通道,对载有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的运输车辆进一步简化查验程序,凭跨区作业证免费放行。
四是及时协调解决跨区作业农机和粮食运输。与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提前确定对接工作的负责人员、工作程序,统筹做好问题处置和跟踪调度。加强值班值守,畅通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电话,坚持即接即转即办,有效解决跨区作业农机运输通行不畅、道路道口拥堵、上下高速困难等问题。加强路网监测和指挥调度,及时分流疏导,优先保障农机运输车辆快速通行。将“三夏”期间粮食运输纳入交通物流保通保畅“一事一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运输不畅问题。
中新社记者:
《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应当加强粮食仓储流通中的节粮减损管理”。山东在推进粮食产后节粮减损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杨士新:近年来,省粮食和储备局围绕节粮减损,聚焦打造绿色、可持续的粮食储存、流通、加工模式,着力再造“无形良田”,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一是高点谋划,夯实政策基础。积极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建立粮食节约专项工作机制,联合多部门发布《山东省粮食减损行动方案》,节粮减损纳入《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出台粮食风险基金结余动用方案,安排23亿元支持绿色仓储、节粮减损等项目建设。强化政策保障,推动社会宣传,注重“齐鲁粮油”品牌引领,协同推进节粮减损工作。
二是高标提质,建设绿色仓储。投资9.2亿元,开展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升级改造和新建扩建仓容208万吨,全省应用横向通风仓容140万吨、内环流控温仓容600万吨、多功能粮情检测仓容600万吨,推广内环流控温、惰性粉物理防治等绿色生态储粮技术,开展粮情“早知道”预测预警,综合损耗率降至0.42%;开展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吨粮入库能耗下降34%。实施“仓顶阳光”工程,打造“零碳粮库”,装机21兆瓦、年均发电量2300万度,年均减少碳排放2.3万吨。
三是高效落实,做优产后服务。一是发展产后服务。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为农民提供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等专业服务,2023年度共处理粮食536.86万吨、节粮减损21.47万吨。二是应对恶劣天气。夏秋粮收获期间,指导服务中心在特殊年景加大烘干力度,全力靠上服务,助农减损增收。三是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全省发放科学储粮仓98.8万个,储粮仓防虫、防鼠、防雀、防霉变,能够在3—5年内保持粮食品质基本不变,比传统方式储粮损失降低5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约4.9万吨。
四是高质引导,精准适度加工。一是产业集聚发展。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鼓励粮油企业建园区、进园区,建成一批特色粮油产业园区,推动粮油加工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二是探索循环经济。注重上下游产品配套衔接,推动三产融合,支持中裕、香驰等龙头企业开展原料高效利用、产品梯次开发、能量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三是精准适度加工。发挥小麦、玉米、大豆、高油酸花生油、副产物食用资源开发五大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作用,推进适度加工,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节粮减损、效益增值双赢。
下一步,省粮食和储备局将持续推进节粮减损,深入开展“产后服务”“绿色仓储”“产业效能”“健康消费”提升行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山东力量。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