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还是宋代文豪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一直是文人雅士的心头好,被赋予了浓郁的文艺色彩和丰厚的文化寓意。
东莞荔枝,到元代开始明确见载于文献(《元一统志》)。明清时期,岭南迎来荔枝大发展,东莞荔枝崭露头角,并以优良质量后来居上,其中明代莞城、茶山、石龙等地已出现“千树荔”的大规模荔枝园。民国期间,东莞是珠三角主要荔枝产区。元朝的《元一统志》《南海志》,清朝学者、诗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清初学者陈鼎的《荔枝谱》、各版本的《东莞县志》,以及历代诗文都有对东莞荔枝有记载或描写。如今,经历了有效的产业转型和品牌打造,“东莞荔枝”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与“西湖龙井”“阳澄湖大闸蟹”等具有“同等地位”。
东莞作为荔枝之乡,历代文人雅士与荔枝更是“亲密无间”,画家热衷创作“多荔图(多利图)”“橘荔图(吉利图)”“荔柿图(利市图)”等题材;作家常把荔枝化成笔尖的诗文,赏荔、品荔、咏荔、写荔……“荔荔在目”。这些莞籍或非莞籍文人雅士笔下关于东莞荔枝的诗文图章,不仅表达了对东莞荔枝的喜爱,也赋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千年莞荔更具美誉度。
主要产区
球林珠树异人间
荔枝古籍称荔支、离支、丽支,果实成熟时果皮色红艳可观,俗称丹荔。唐朝朱应《扶南记》对荔枝一名解释为:“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其枝,故以为名。”据东莞文史学者杨宝霖的《广东荔枝小史》,东莞荔枝种植历史悠久,尤其到了明代,莞城、茶山、石龙等地已出现了“千树荔”的大规模荔枝园。当时珠江三角洲一带出现了不少以荔枝命名的山丘、村落和庄园,其中东莞就有荔枝墩 (在大迳)、荔枝庄(村庄名)、荔庄(园圃名,在东湖一带,即今莞城东北),这些山丘、村落、园圃,都是盛产荔枝的地方。
其中,在东莞东湖一带,在明初之前便是遍植荔枝,明末清初时便是广东的几个荔枝主要产区之一,其中的荔庄更是集中种植荔枝的地方。明代,东莞学正利仁的《荔庄歌》:“琼梢玉蕊冰霜质,累垂结就黄金实。大如鹅蛋小如丸,香胜幽兰甜似蜜。”东莞诗人钱璧也有《题祁荔庄歌别号》:“谁似高人景致幽,满林嘉荔古溪头。四时雨露根珠盛,五月风晴子姓稠。艳紫好同知己醉,高红留与野猿收。美庄还胜千头橘,可等勋家万户侯。”东莞诗人陈越的《题荔庄别号》:“红锦为云翠作山,球林珠树异人间。名区天与誇金谷,尤物谁将媚玉环。沆瀣分香凝雪椀,烟霞有草驻朱颜。交梨火枣君休问,此是灵台一点丹。”
清代,这里同样因荔枝留下许多诗人佳作,比如,东莞知县钱以垲之父游东湖,留下了“芙蕖行出水,丹荔如浓云”的记录。东莞诗人陈锡祺也写下:“湾前湾后总离离,一片红霞绕短篱。隔岸绿荷风乍起,蝉声催雨湿胭脂”,将成熟时如红霞的荔枝比作美人脸上的胭脂,又以蝉鸣催生雨水的奇妙想象,画出一幅夏季雨中丽荔图,富有灵动又不失恬静的诗意美。
东湖之东的棠梨涌 ( 今梨川 ) 也是产荔之区,乾隆间,棠梨涌人祁皋《念兹堂诗草》卷十有荔枝诗十首,第一首便云:“莞城北郭小梨川,百树先人手泽存。岁岁荐新皆妇女,馀甘悉入北堂尊。”仅祁皋的先人,就植荔百株可见其盛。
此外,东湖的荔枝不仅在东莞知名,外地文人也多有诗歌赞颂之。康熙九年(1670),屈大均移家东湖,曾作长诗《东湖走笔寄詹明府》:“东湖水似镜湖水,一片荷花不见天。更有荔支千万树,离离朱实含霞鲜……”这些诗词写的都是莞城东湖,让后人知道了当时的东莞荔枝品种多,经济效益高的盛况。
东莞石龙、茶山一带亦是当时珠江三角洲主要荔枝产区,其中石龙“其地千树荔”(康熙《东莞县志》),茶山则不仅盛产荔枝,且就地成市:“峡西 (指茶山、南社一带) 多居人,荔枝林郁翁蔽日,有高楼二十余座,与黑叶丹苞相映,舟贩酥醪花果之属者,交错水上,称水市焉。”(屈大均《广东新语》)。杨宝霖在《广东荔枝小史》一文中指出:“这是一幅生动的荔枝水市图,富有特色,为他处所无。”
此外,除了买卖果实,东莞早有荔枝衍生加工品的交易,如荔枝干、荔枝酒等。(民国)《东莞县志》卷十三载,邑中所产以槐枝、黑叶最多,多制荔枝干,又有“焙家制买,其果焙干北售各省,俗呼荔干,岁获利十余万金”。
名种种植
明岁招余作白猿
有趣的是,有些文人雅士对荔枝痴迷到,非得自己种植荔枝,甚至培育新的名优荔枝。如明万历年间,东莞诗人邓云霄会写诗点赞其表弟陈永平在龙溪附近(今石龙、石碣一带)种植的“霞杯”:“紫霞杯满宁输蜜,白雪诗成更有神”“君看菡萏微含笑,如对唐宫第一人。”(邓云霄《陈永平表弟有佳荔名“霞杯”者,摘以饷余,兼示荔诗,因邀饮荷池,赋酬》)。从“兼示荔诗”可知,陈永平亦是一名诗人,从“赋酬”可见,此诗为诗人之间关于荔枝“霞杯”的酬唱之作。
除“霞杯”外,明末清初东莞出现的新荔名种“紫囊”亦为东莞文人种植培育而出。据屈大均《喜谢九丈自莞中见过之作》(其二):“汝种多香与子孙,胜于全买荔枝园。紫囊一树人争食,明岁招余作白猿。” 诗中的谢九丈即为东莞茶山的谢重华,该诗原注有“丈有荔枝名‘紫囊’,最为珍品”等字样,进一步说明珍品新荔“紫囊”为谢重华所出。
谢重华为东莞茶山南社人,工诗,清代莞籍学者张其淦在《东莞诗录》中赞其诗“甚挺拔”“可诵”。他晚年回茶山南社以遗民终老,耕读为生,除诗书外,种植荔枝、莞香亦当世有名。清代东莞学者陈伯陶在《胜朝粤东遗民录》中称他:“诸生,少有文誉。崇祯间,以乙榜贡。鼎革后,杜门晦迹,或劝其就试,曰:‘忝列名士籍,即老死田间,犹有惭色,敢求闻达乎?’语及兴亡之际,辄慷慨泣下。广袖宽衣,独行里社,乡居不入城市者三十余年,惟屈大均寓莞时一过访之……”屈大均来莞吃过他培育的紫囊荔枝后,诗兴大发,并念念不忘:“紫囊一树人争食,明岁招余作白猿。”其激动程度比苏东坡的“不辞长作岭南人”更甚,因为屈大均本身是岭南人,对荔枝本是不陌生,却为食“紫囊”,而甘当“白猿”。
再如荔中名品“冰荔”,可见清代诗人何仁山的《〈荔荫园图〉,蒋吉云同年属题》:“别开蒋径避炎蒸,地与崇龟画并称。陈紫方红纵矜贵,输君独有一条冰。板舆安稳御林皋,不到绥山亦自豪。日奉骊珠三百颗,合将冰荔作冰轮……”
诗中标题的“蒋吉云”,即为民国东莞虎门抗日名将蒋光鼐的祖父蒋理祥,善书画诗词,喜荔枝。清代东莞学者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五十六载其诗三题四首,并在《吟芷居诗话》中评其文说“秀骨天成,不愧玉堂清品”。曾在虎门北栅建荔荫园,广种荔枝,冰荔为其中之一。荔荫园落成后,蒋理祥画《荔荫园图》,描绘其园中风光。好友何仁山为此图题诗题字。
从古至今,东莞荔枝品种繁多。据记载,单明清时期,东莞培育的荔枝品种有黑叶、小华山、公领孙、万里碧等17种之多,其中清代陈鼎《荔枝谱》记载,公领孙“每蒂一大一小,土人呼为公领孙。皮薄核小,肉厚甘香,可并状元红也。”万里碧“产东莞戴家园,皮色碧如秋雨后天,与叶色不同。味甘香,肉润滑,成熟皮色不变。”这些记载都说明,东莞荔枝产量既丰,名种又多,可见其植荔的盛况。
但,凡与文人雅士种植培育或有关联的品种,则自带诗书之华,单其名字便自带诗意,如上文所写之“霞杯”“紫囊”“冰荔”等等,与“公领孙”等土名相比,雅俗有别霄壤。这些文人手植、笔下所写的莞荔,为东莞荔枝留下不少佳话,也提升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美誉度。
咏荔佳作
日啖三百吟坡诗
东莞是荔枝之乡,东莞荔枝是东莞的一张名片,且是一张富有文化内涵的名片,与之相关的诗文图章历代皆有佳作名篇。就诗词而言,翻开张其淦所编著的《东莞诗录》,里面便就不少。如“薰风骀荡景悠悠,几树鸣蝉白雨收。夹岸红云舟一叶,有人啖荔到湾头”(袁德裕《沙亭杂咏(其五)》)——白日雨霁水天青,微风夏日野草香,蝉鸣山更幽,莞荔如红云,明初诗人袁德裕(东莞中堂人)即爱随一叶扁舟漫无边际随水扬,品味着最新鲜的荔枝不知不觉到了湾头,好不惬意。
晚清名道士、东莞人陈铭珪,著有诗集《荔庄诗存》。他因宋代郑熊《广中荔支谱》佚失,徒留22种荔枝名,遂“各追咏以诗”,其中有一首写荔枝红透时,山峦就像火烧一样壮观:“层峦如烧布炎荒”;该诗又写荔枝为炎夏中清凉剂:“朱明丹饵本清凉”,由此隐喻修行可解世俗人热中名利之病。
关于荔枝,文人不仅写,还要加之以歌才过瘾。清代诗人陈锡祺的《荔枝词》如此:“湾前湾后总离离,一片红霞绕短篱。隔岸绿荷风乍起,蝉声催雨湿胭脂。”清末民初东莞诗人钟有誉的《横塘竹枝词·五月》亦如是,它歌唱了以荔枝犒龙舟的热闹场面:“标红竖出染桃菲,两两龙舟夹水飞。不见主人炊白饭,黄昏犒得荔枝归。”此外,同期东莞诗人温如科也用《竹枝词·舟过泮浦》歌唱蝉鸣荔熟时节,人在江湖的寂寥:“日午才过泮浦前,如花白浪涌长川。树庵树上荔枝熟,风送蝉声落客船。”
在这历代与东莞荔枝相关的诗文图章中,同样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典故和佳话。就东莞名人而言,清代东莞学者陈伯陶因酷爱食荔枝,而写下长诗《忆荔枝》:“……忆我长夏江之湄,黄梅雨过薰风吹。炎官向日张火伞,珠排星缀纷累累。海山仙子各列侍,翠羽明珰光陆离。嫣然一笑绛襦解,鸡头肉缀冰雪肌。我时欢接不自持。饮我白玉醴,酌我赪霞卮。醍醐灌顶未足喻,润澈骨髓凉心脾。须臾赤虬丹凤各起舞,恍惚世界成琉璃。自从服官燕京陲,五载未见倾城姿。酢梨酸枣不上口,紫柰朱樱空尔为。况兹触暑行万里,体烦内热尤足悲。何年休沐得归去,使我日啖三百吟坡诗。”
该长诗中,先对荔枝做总的说明及评价,再列举七种荔枝品名品评高低,表达了其对荔枝的喜爱和鉴赏能力。接着即是上文的“忆”呼之而出:在故乡食荔感受——“润澈骨髓凉心脾”“恍惚世界成琉璃”,简直是飘飘欲仙,如痴如醉。而今“服官燕京陲”,五载未见荔枝的倾城姿,加上盛暑远行,体烦内热,只能靠“忆”解闷,感叹什么时候放假回家,“使我日啖三百吟坡诗”,深情展露其对荔枝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思念。
就莞外名人而言,屈大均对东莞荔枝赞不绝口,多次记述过莞荔,留下不少诗文笔墨。如他亲眼所见的东湖:“更有荔枝千万树,离离朱实含霞鲜”;再如其《荔枝酒》中写道:“讵减新塘餐挂绿,何殊莞水饫凝脂”……
屈大均曾五居东莞,与东莞渊源颇深。其中,康熙九年 (1670) ,屈大均移家东莞,其妻王华姜病逝,夏日,选荔枝之最珍者并为文以祭。其文《以荔子荐华姜文》有云:今者,左有增城之挂绿……右有东莞之黑叶、小华山……”。因明清时期,东莞栽培的荔枝品种以黑叶最为普遍。屈大均在另一首《荔枝酒》诗歌中如此描述:“夏至山枝与水枝,千林黑叶总离离。”
此外,屈大均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其百科全书式著作《广东新语》。该著作《木语》卷中的《荔枝》篇,介绍了东莞等地的荔枝被商人作为“正货”,与其他岭南奇珍异货一起贩运北上的情形;《地语》卷中的《茶园》,记石龙“其地千树荔”;《舟语》卷中的《龙船》篇也写到东莞彭峡之西(茶山南社一带),“荔枝林郁蓊蔽日……舟贩酥醪(奶酒)花果之属者,交错水上,称水市焉。”清代文人谭莹所撰《岭南荔枝词》中有一首便引了屈大均这则记载,其诗云:“峡下人停水市舟,丹林蓊郁隔山楼。谁家占尽园亭美,不羡人封万户侯。”
参考资料:
杨宝霖《霞树珠林今若何,岭南从古荔枝多——广东荔枝小史》;井言车《莞荔史料小录》;媛子《东莞蒋理祥荔荫园中名荔》;木易《漫话莞荔》;熊小芬《茶山果市与荔枝种植》;樨香馆主《东莞雅士与名荔》南方日报2017年6月23日WD08版;王俊桦、柯秋彬《又到蝉鸣荔熟时: 说说东莞荔枝那些事》2017年6月23日《南方日报》;双谢生《陈伯陶与<忆荔枝>》2017年6月9日《南方日报》
来源:i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