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村官法制网!

网站首页> 新村建设

定陶区杜堂镇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典型材料

来源:菏泽农业农村局 作者: 佚名 时间: 2022-12-14

  杜堂镇5万亩耕地,在粮食、蔬菜生产中,年产秸秆量在5万吨左右,除大部分直接粉碎还田、部分饲料化利用外,仍有部分面临无处堆放、无法处理的困境。有的群众将部分农作物秸秆堆放在地头、路边、沟渠、坑塘、河边,甚至有极个别采取焚烧填埋方式处理废弃秸秆,严重影响村容村貌,造成河沟堵塞,引起水质变差,污染环境。同时堆放在路边的秸秆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极易引发火灾,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果,杜堂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为群众的农作物秸秆“找出路”,推进秸秆“集-储-运-用”收储转运模式。总投资280余万元,建设有秸秆集中收储中心、秸秆收储点、青贮点、秸秆暂存点,可收储存放秸秆5000吨。其中镇秸秆集中收储中心,位于谢庄小学西贾荒路路北,占地约40亩;秸秆收储点2处,分别为谢庄养驴场、杨店养羊场;青贮点2处,分别为保康牧业、崔庄养牛场;做到了让群众的废弃秸秆有集中存放的地方。

  一、主要措施。1.广泛宣传引导。利用宣传车、广播、微信、明白纸等方式对秸秆集中收储工作进行广泛宣传,以农民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和语言,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农户自觉禁烧秸秆,主动把秸秆运送到集中收储点,规范存放,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2.建立激励机制。对自行运送秸秆到集中收储点的群众、种粮大户、大棚种植户、合作社等每车补贴5-10元加油券,在全镇上下,形成乱烧乱堆乱弃受处罚,规范送储有奖励的氛围。3.强化督导检查。实行网格化管理,科级干部包村,村“两委”干部包户,逐级压实责任、传递压力。派出所、应急环保办、综合执法办、农办、管区、行政村对秸秆随意堆放、丢弃、焚烧情况进行巡查劝导,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镇纪委对各部门、管区、行政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通报,科级干部、驻村工作组和管区、村“两委”干部同奖同罚。

  二、综合利用方式。1.秸秆收储饲料化。通过捡拾打包或双收,直接送往养殖场青贮或黄贮,用作畜禽饲料。目前,杜堂镇依托规模养殖场已建设秸秆收储点2处,其中,谢同立畜禽养殖场年收储周边小麦、谷子、花生、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秸秆3000余亩,用作养驴饲料。保康牧业年收储周边小麦、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秸秆1000余亩,用于养羊饲料。2.发酵沤制肥料化。鑫茂、合信等农作物专业种植合作社运用发酵技术,将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加入益生菌发酵,沤成有机肥代替化肥,使生产的蔬菜、瓜果更加有机、绿色、环保。3.菌菇生产基料化。农作物秸秆粉碎打包卖给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辅以发酵的木屑制作食用菌基质,播种菌菇,栽培结束的废料经过发酵工艺以后又可以变成有机肥料,重新进入农业生产环节,实现了绿色循环利用。4.热力发电能源化。秸秆集中收储后,送往热力公司或发电厂用作能源燃烧。今年春季,杜堂社区汇康谷物种植合作社将1500亩秸秆,以280元/吨的价格送往发电厂。

  三、成效显著。1.是秸秆综合利用显著提高。注重培育发展秸秆收储运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有谢同立畜禽养殖场、保康牧业、鑫茂、合信等秸秆综合利用基础平台,着力解决了秸秆回收“最后一公里”难题,秸秆综合利用率比往年显著提高。2.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开展废弃秸秆集中收储、综合利用,将秸秆禁烧工作由传统的堵变成现在的疏,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焚烧、乱堆乱放秸秆问题。杜堂镇杨店、戚姬寺、陆湾、裴河、张庄、谢庄、杜堂、许堂等试点村,村内随意倾倒、丢弃秸秆现象明显减少,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3.是秸秆利用技术模式初步构建。注重总结技术模式经验,推动形成秸秆处理利用的四大模式,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能源化,这些模式的提炼和形成,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是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将秸秆综合利用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构建起了政府主导、行政村联动、多元主体参与的工作格局。

  目前,杜堂镇正在积极对接农作物秸秆深加工企业,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进一步推动秸秆加工、回收、利用工作,走好生态致富路,变废为宝,增加群众收入,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让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幸福、村庄更宜居。

  

  

  

  


原文链接:http://hznync.heze.gov.cn/art/2021/10/29/art_23732_1028718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