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村官法制网!

网站首页> 涉农政策

梧农局办发〔2023〕15号梧州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23年梧州市早稻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来源:广西梧州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 佚名 时间: 2023-05-23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现将《2023年梧州市早稻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水稻高产攻关和大面积提单产增效益科技行动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梧州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2023年4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3年梧州市早稻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据农情统计,截至4月27日,全市已完成早稻移栽任务,共计面积81.646万亩,占意向面积的101.15%。其中;万秀区2.7万亩,长洲区1.31万亩,龙圩区10.28万亩,苍梧县12.5万亩,藤县25.946万亩,蒙山县5.69万亩,岑溪市23.22万亩。针对当前气候特点和水稻生长进程,各地要因地制宜分区域分季节做好早稻生产田间管理,促进禾苗平衡生长,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高温、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确保完成早稻生产任务和全面提单产增效益,实现早稻高产增产丰收。

  一、保障高产苗数,抢早管理打好基础

  我市早稻已经进入分蘖期至露晒田阶段,主要以追施分蘖肥、培育高产苗数为重点工作。对于插植密度不达标、缺蔸、死苗严重的田块,要及时匀苗、补蔸,创造高产基本苗数,确保杂交稻每亩有1.6~1.8万蔸,常规稻每亩有1.8~2.0万蔸,为稳产高产打好基础。同时谋划开展水稻高产攻关和大面积提单产工作,制定详细技术方案,抢早开展田间管理,抢早施用分蘖肥、平衡肥,抢早水分调控管理,抢早病虫草害防控,生产管护能早则早,将技术措施落实落地,切实提高单产。

  二、分类合理施肥,夯定目标提产增效

  由于各地早稻秧苗移栽时间有早有迟,禾苗生长进程差异较大,在指导早稻田间管理时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追肥,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因田、因苗、因目标产量施策。总的施肥比例建议按基肥:蘖肥:穗肥:粒肥=3:4:2:1执行,产量水平450~550公斤/亩,氮肥(N)用量11~13公斤/亩,磷肥(P2O5)3~4公斤/亩,钾肥(K2O)4~5公斤/亩;产量水平550公斤/亩以上,氮肥(N)用量13~15公斤/亩,磷肥(P2O5)4~5公斤/亩,钾肥(K2O)5~6公斤/亩。

  (一)分蘖肥。对于刚移栽完的稻田要早追肥早管理,促进禾苗早生快发,促使更多的一、二类禾苗的形成。移栽后5~7天,结合撒施本田除草剂每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各8~10公斤。底肥足的田、禾苗长势旺的田少施,保肥保水能力差的沙质土田、冷浸田宜采用少量多餐的施肥方法,并适当增施磷钾肥。对于因受旱长势弱、分蘖少的田块,要充分利用降雨的有利条件及时补肥,每亩施分蘖肥尿素和氯化钾各12~15公斤。

  (二)平衡肥。分蘖中期长势不均匀的田块,要补施平衡肥。在长势差的地方每亩施尿素3~5公斤。

  (三)贪青肥。前期施氮过多,造成植株生长过旺,露晒田没有落黄的,要用黑白灰控苗。即用草木灰、熟石灰混合均匀后全田撒施。

  (四)穗粒肥。露晒田后,在倒4叶和倒2叶时,即幼穗分化初期和中期,及时追施穗粒肥,一是在幼穗分化初期(倒4叶)时追施穗肥,每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各6~8公斤;二是在幼穗分化第三期(倒2叶)酌施保花肥,每亩追施尿素、氯化钾各2~4公斤。

  (五)叶面肥。抽穗期叶片颜色淡绿,出现早衰现象的,需补施粒肥,亩施氮肥、钾肥各2~3公斤或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加尿素250克兑水6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促进灌浆结实。其他类型田块齐穗以后喷施2~3次磷酸二氢钾液或其它高钾叶面肥,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单位面积产量。

  三、科学调水控蘖,优化高产群体结构

  在因地因苗施好肥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强早稻田间的水分管理,争取前期早分蘖、多分蘖,充分利用低位分蘖穗大粒多的优势打好高产基础。中期要及时控水控苗,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成穗率。通过控水晒田控蘖,保障高产田块所需基本苗数在19万苗/亩~20万苗/亩、有效穗达18万以上。

  (一)开好“三沟”。抛插后要及时清理田边沟、中间十字沟和畦沟,并与田外排灌渠沟相通相连,做到涝能排,旱能灌,便于露晒田和提高水、肥的利用率。

  (二)浅水促蘖。抛插后保持田间湿润,返青后至够苗前田间水层保持2~3厘米,促进禾苗早生快发。

  (三)及时露晒。当分蘖苗数达到有效穗数的80% 左右时(即每亩茎蘖数达到15~16万时)及时进行露晒田,做到先露晒后够苗。晒田时,全部排干沟中水,晒至田面露白根。一类田要重晒,晒到田面开裂泥发白,叶色明显“落黄”;二类田要多露轻晒,田面开裂即可复水;三类田只露不晒。晒田结束的稻田,复水后采用干湿间歇灌溉,促进根系生长。

  (四)足水孕穗。水稻进入孕穗期,是对水分需求最高峰的阶段,早稻进入幼穗分化期要想方设法保持田间水层达到3~5厘米,以满足早稻生殖生长初期、中期对水分的需求。

  (五)薄水抽穗。抽穗扬花期是水分比较敏感的时期,抽穗至灌浆期间应保持田面薄水。若叶色深有贪青现象或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可间歇灌溉。砂质田、保水能力差的田块应保持田面有水层。

  (六)干湿成熟。蜡熟期采取干湿交替,以干为主的湿润灌溉方法。收割前5-7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防止早衰和高温逼熟。

  四、坚持统防统治,绿色高效安全用药

  早稻病虫草害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各地要大力推广防虫灯、诱捕器、赤眼蜂、稻鸭稻鱼共育等生物防治手段,推进绿色高效环保防控技术的发展。并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指导群众采取措施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别是要做好迁飞性“两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两病”(稻瘟病、稻纹枯病)的防治,大力推广社会化服务,进行集中连片的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在早稻破口期普遍进行一次重点防治,确保中后期田间无重大病虫发生。

  抛插后杂草的防控可选择移栽稻除草剂或者抛栽稻除草剂等,拌肥于分蘖期施肥时撒施并保持浅水层5天左右防治杂草。直播稻可选用直播稻除草剂或秧田除草剂进行杂草防治。

  防治稻瘟病宜选用三环唑、春雷霉素或瘟格新、吡唑醚菌酯等;防治稻纹枯病宜选用井岗霉素、爱苗、纹枯净;防治稻飞虱宜选用呋虫胺、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等;防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宜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唑磷或乙基多杀菌素或甲维盐等药剂。稻纵卷叶螟重发区推广氯虫苯甲酰胺(康宽),同一种农药尽量避免在一个生产季节内同一块田上重复使用。施药时要用足药量和药液,喷施要均匀,确保用药效果。

  五、抓好防灾减灾,树立减损增产增收思想

  我市早稻生长期间容易遭遇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各地要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增收的思想,及早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切实抓好各种自然灾害的防御和应对工作,科学指导农户做好防灾、抗灾和救灾工作。

  (一)防好洪涝灾害。每年4月至7月是我市的主汛期,也是早稻生产关键期,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落实防范措施。田间要开好“田边沟”“十字沟” “丰产沟”,田外要开好排灌沟,确保雨后能及时排干田间渍水,预防病菌的滋生,促进禾苗健壮生长,切实降低因灾损失。此外,台风易发频发地区,在水稻拔节前,指导群众喷施调环酸钙、矮壮素、助壮素、多效唑等药剂控制株高生长,促进根系生长,可以有效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

  (二)防御高温灾害。早稻抽穗至灌浆结实期如出现持续35℃以上高温天气,可采取浅湿灌溉,以湿为主,白天灌水、晚上排水,后期切忌断水过早,防止出现早衰和高温逼熟。高温过后,对于受害较轻田块,要加强田间水肥管理,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减少损失。对于受害较重田块,应看苗补施粒肥,每亩施用尿素3~4公斤或者施用叶面肥,增强后期叶片光合能力,促进籽粒灌浆结实,确保安全成熟。

  (三)做好抗旱防灾。早稻生产期间,局部地区也有可能遇到干旱的天气,在旱情显露时,全田及时喷施0.2%~0.5%的磷酸二氢钾液,提高植株持水能力。当土壤中有效水含量减少,植株开始出现暂时卷叶时,喷施减蒸腾剂(如以黄腐酸为主要成分的旱地龙),减轻水分丧失,提高耐旱能力。如遇久旱,导致上部叶片枯死时,可割去叶片并覆盖稻蔸,旱情解除后,稻蔸茎秆如果仍为绿色,则增加一次追肥,促进腋芽生长和再生稻的形成。

  六、适时抢晴收获,保障品质颗粒归仓

  早稻适宜收获期一般为齐穗后25天左右,当稻穗失去绿色,穗中部变成黄色,稻粒饱满,籽粒坚硬,颖壳90%变黄即可收获。各地要指导农民适时抢晴收获,收获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水分含量控制在13.5%左右方可归仓储存。

  

   

   

   

   

   

   

   

   

   

   

   

   

   

   

   

   

   

   

   

   

  梧州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2023年4月28日印发

  

  

  文件下载:

  梧农局办发〔2023〕15号梧州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23年梧州市早稻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pdf

  

  关联文件:

  


原文链接:http://nyncj.wuzhou.gov.cn/xxgk/fdzdgknr/zcwj/t1649606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