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局各相关科站:
现将《2023年梧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梧州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2023年4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3年梧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指导意见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中央、全区、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及梧州市对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要求,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强化先进适用技术、优新品种和高产高效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保障粮油安全和食用菌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明确目标任务
2023年,全市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按照“保面积、稳总产,扩大豆、增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的要求,围绕增产保供,树牢树立大食物观,把提单产做为主攻方向,确保助力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2.26万亩以上,确保助力全市粮食产量保持在72.65万吨以上,确保助力大豆种植面积达到7.38万亩以上(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面积1000亩),确保助力油料播种面积达到24.25万亩以上,确保全域粮油单产有新的提高,力争全市水稻、玉米平均亩产较2022年增长2%以上。
二、加强良种良法集成示范推广,科技支撑提单产
(一)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集成示范推广,提高单产。全市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粮油作物单产提升技术服务行动,着力推进生产模式创新和品种更新换代,集成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品种、高产高效栽培、肥水高效利用、病虫绿色防控、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为提高粮食单产提供技术支撑。水稻方面,加大优质稻、超级稻的示范推广,加大工厂化育秧、集中育秧、防寒育秧技术、抛秧、机插秧、水气平衡、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多年生稻技术等的示范推广,扩大“稻+稻+薯”“稻+稻+菜”“稻+稻+油”一年三熟技术和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力争2023年超级稻推广覆盖率稳定在40%左右,优质稻推广覆盖率保持80%以上,水稻主推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玉米方面,加大优质高产高抗品种的推广,加大鲜食玉米的示范推广,加大玉米“一增三改”技术、一次性施肥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秸秆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力争玉米优质化率保持在90%以上,力争全市玉米“一增三改”技术7.5万亩以上,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1万亩左右,玉米免耕栽培2.5万亩以上。大豆方面主要推广桂春、桂春豆、桂夏、桂夏豆和华春、华夏系列等新品种和与玉米、木薯、新植果树、幼龄果树套种技术。
(二)大力推进水稻玉米高产攻关,技术支撑提高单产。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在农业农村部门的领导下,充分依托2023年250万元水稻高产试验示范资金等全力开展水稻玉米高产攻关,鼓励各地利用统筹资金优先发展粮食生产,支持各县(市、区)整合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粮食生产激励、双季稻轮作、耕地地力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病虫害综合防控等项目资金用于水稻玉米高产攻关。积极引进、示范、推广粮食良种良法,集成推广粮食高产高效绿色栽培等农业新技术,提高粮食增产技术水平。要紧抓提高单产关键,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和模式攻关,积极研发高产新技术,在提高粮食单产上务求取得新突破。开展高产创建,建设高产超高产示范片,示范高产技术,以点带面,促进面上单产提高。助力全市创建水稻高产示范片6.3万亩以上、玉米高产示范片1.05万亩以上,建设4个以上连片超500亩的水稻高产核心示范片、18个以上连片超100亩的水稻高产核心示范片、8个以上连片超100亩的玉米高产核心示范片,做到高产攻关示范片高产品种高产技术覆盖率100%,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覆盖率100%。重大病虫害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1%以上;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0%以上。水稻玉米示范片平均亩产高于当地同等条件地块10%以上。
(三)加强农作物苗情监测,提升服务提高单产。岑溪市、藤县要强化督促做好2023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和相关试验,在现有监测仪器、设备及观测手段的基础上,优化监测指标和观测表格,充分利用好2个监测点的数据,加强统计分析对比和汇总,结合面上生产情况,形成质量更高更贴近实际生产的监测报告或农情简报,更好地应用监测结果服务指导实际生产。全年形成梧州市监测报告或农情简报7期以上。龙圩区要加强对多年生稻技术指导,力争2023年多年生稻第三、第四季平均产量突破400公斤/亩以上,探索集成一套适宜梧州市的多年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四)抓好马铃薯示范样板建设。围绕种植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发展目标,继续开展岑溪市马铃薯优势区创建,苍梧县、藤县马铃薯示范样板建设,大力推广脱毒良种、地膜覆盖高垄栽培、稻草覆盖栽培、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水肥一体化管理、大棚马铃薯和“早稻早熟品种+晚稻早熟品种+冬种马铃薯”“早稻+再生稻+冬种马铃薯”“早稻+鲜食玉米+马铃薯”或“鲜食玉米+水稻+冬种马铃薯”等模式,壮大马铃薯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马铃薯区域公共品牌,加快完善产后冷链、加工等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我市马铃薯产业全面提质增效。确保2023年秋冬种面积保持在9万亩以上,推广马铃薯免耕栽培1.5万亩以上,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3.5万亩以上。
(五)科学做好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服务。加强农业灾害预警预报防灾减灾工作,重点抓好干旱、低温阴雨天气、倒春寒、寒露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技术措施落实,加强灾后恢复粮食生产技术指导。在生产关键环节,着力抓好水稻“双迁”害虫、玉米草地贪叶蛾、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服务,减少病虫害危害损失。
三、加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扩大大豆油料生产
(一)抓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试验示范。各地要贯彻落实推进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要求,加强领导,抓紧任务分解,将目标任务落实到主体、落实到地块,并优化种植模式技术,加强除草、收获等关键环节技术,提升复合种植产量水平和效益。一要加大春季种植规模,为高质量稳产高产完成当地任务和全市1000亩的任务打好基础。二要围绕遇到的技术问题,开展带状种植技术大攻关行动,以形成适应当地的技术模式。对缺乏适合品种问题,继续开展品种筛选试验。对面临的品种、种植密度、施肥、控旺、除草、农机农艺配套等问题,要试验研究加以解决。对有的单产偏低问题,要深入开展稳产高产攻关,提高产量。三要开展示范样板建设,苍梧县、岑溪市、藤县建立1个以上连片1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和1个高产攻关示范点,蒙山县建立1个以上连片5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万秀区、长洲区、龙圩区要因地制宜推广种植,把成功的样板做出来。四要“网格化”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服务,覆盖全部的种植户,确保技术覆盖和到位。在选择适宜品种、技术模式、提高播种质量、肥水管理、控旺、化学除草、降低田管成本等重点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服务培训,切实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五要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任务县(市)要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不同种植模式、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施肥量、不同品种搭配等2-3项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探索集成适宜本区域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为大面积推广示范积累技术经验。
(二)多措并举扩大油料面积。各地要按照见到可考核的成效的要求,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积极做好冬闲田、一季稻田、撂荒地、旱作玉米地、新植果园、幼龄果园等旱地发展收籽油菜的技术服务。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生育期短的油菜品种,通过引进早熟油菜品种发展早稻+晚稻+油菜模式。做好“双低”高产油菜品种推广工作,切实提高良种覆盖率。大力推进花生、油菜、大豆与甘蔗、木薯、玉米、新植果树、幼龄果树间套种技术,示范推广宽窄行丛式甘蔗间种花生高产高效模式,做好花生生产技术指导服务,扩大花生种植,助力油料生产任务完成。
四、全面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扩大设施食用菌规模。各地要把发展设施食用菌作为加快推进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农业强区的重要工作。重点建设提升一批食用菌工厂化制棒基地,钢架食用菌大棚、工厂化食用菌车间,加快提升设施化生产能力。二是示范推广食用菌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加强优势特色食用菌新品种示范推广,集成示范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等生产技术和稻耳(菇)轮作、周年化生产、菌渣再利用、间套种等绿色高效生产模式,推广“企业集中制包+农户分散出菇”高效生产分工模式。三是推进食用菌安全绿色优质生产。加强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开展食用菌标准化技术观摩培训,提高制棒养菌等关键技术到位率。加强与科研院所、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申报“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富硒产品认证,开展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圳品”基地、出口基地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四是加强食用菌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食用菌全株化利用,分级分档制成预制净菜、干制品、零食饮料和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促进食用菌数字化产地仓建设,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拓展产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休闲采摘”“食用菌+观光旅游”等新业态,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力争2023年全市区食用菌鲜品总产量达1.1万吨以上,产值达0.95亿元。
五、强化农技推广和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主体地位。强化农业推广机构在“一主多元”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领好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作用,多元互补,协同推进。二是长期落实“网格化”技术服务。各地要进一步细化农业技术包村联户机制,包片区、包村屯、包农户,确保生产技术服务覆盖所有主导产业、行政村和全部农户。三是建设示范基地。要持续加快各类试验展示基地建设,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的形象窗口,提高农技推广体系凝聚力与影响力。四是争创建设示范站。在设施、人员、业务、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化建设。五是强化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基层农技推广建设改革项目等条件,开展调查研究,开展科研攻关,开展试验示范,提高农技推广技能,培养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六是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主体,建立“专家+农技指导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推广机制,灵活运用中国农技推广APP、微信、直播平台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快速转化通道,使农技推广工作更加便捷高效、生动广泛。
文件下载:
梧农局办发〔2023〕14号梧州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23年梧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pdf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