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农产品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的建议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经认真研究,认为提案从实行源头管控、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速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比较符合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际。为此,我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市场监管局等,对您所提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结合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认真制定落实监管措施。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指示精神,坚持政治担当和责任落实,突出源头治理和专项整治,强化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管,狠抓监管平台和制度建设,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持续向好,连续十七年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方阵。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部门联动,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控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依法履行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坚持党政同责,市、区、街镇三级从食品安全责任制考核、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建设等层面夯实各级监管责任,从体制机制创新上严把农产品质量关。2023年,局主要领导组织召开各区局一把手参加的专题会,对全市豇豆攻坚治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把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突出位置。
二是网格化监管有支撑。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村级协管员名录、街镇(乡)监管站名录、农产品生产企业名录等,指导各区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监管体系,健全区农业农村局、街(镇)、村委会的三级网格管理机构,做到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2022年,印发《全市街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公示牌模板》,共悬挂张贴网格化管理公示牌2569块,设置村级网格协管员1755名,做到各级网格管理主体明确、职责到位、监管区域清晰,压力传导到位。2023年以来,全市共完成1233家生产经营主体名录统计。
三是源头管控有实效。目前我市成立了农资打假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市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局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单位分别为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供销合作总社、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鼓励各区搭建农业投入品监管平台,创建放心农资店,2022年共办结农资领域及生产环节案件86件,行政处罚金额39.4万元。
二、抓体系建设,不断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基础
一是注重体系建设,构建四级检测体系。我市理顺区级公共检测中心协作机制,坚持上下联动,抓市级提能、促街(镇)提效,督主体提质,逐步形成了以市级农业检测中心为龙头,6个主涉农区公共检测中心农检站(所)为骨干,街(镇)监管站为支撑,农业生产企业(合作社)自检室为补充的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2022年,落实部、省7次例行抽检和监督抽检任务,全市共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样品29.1万个。2023年,配合部、省进行2次例行监测与1次专项监测,共抽查165个样品。全市共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样品监测15.3万个,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是注重配套投入,夯实检测技术基础。2020-2022年市级财政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项目资金889.78万元、街(镇)监管站提档升级项目资金740万元、标准化项目建设资金600万元,全市74个街(镇)监管站及60个标准化生产企业的检测测设备仪器得到了全面升级。武汉市共有6个涉农区,除汉南区外,其他5个新城区都获得中央投资建设的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项目建设,并已完成项目建设。
三是注重信息监管,织牢织密监测网格。结合武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农业标准化项目的实施,全市74个街镇监管站、290家种养殖类生产经营主体和13家A类生猪屠宰企业已纳入了市级追溯系统全程监管。2022年按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要时节科学合理分布抽检样品数量,制定农产品抽检计划,市级追溯系统共汇总农产品生产记录159976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记录489674条,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2023年以来,全市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承诺制的主体有600家,共开出合格证13905张,带证上市农产品共计2.28万吨,市级开展1次承诺达标合格证专项检查。
三、抓绿色发展,不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推行标准化示范。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打造农产品品牌、增强绿色发展动力的重要措施来抓,2022年组织申报农业地方标准22项,立项15项(全市地方标准共立项38项),完成2021年立项标准结题评审2项。安排200万元市级专项资金,20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企业(农户)对标生产,做好农业标准贯标达标工作,修订完善“蔡甸莲藕”“蔡甸西瓜”等一系列农产品生产规范,标准入户达100%。2023年,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对申报今年立项的农业地方标准进行了初审,推荐列入修订计划的1项,列入制定计划的14项;对2021年立项的10个项目和2019年立项的1个项目进行了结题初审,对1个项目提出延期意见;对2012年-2018年发布102项农业地方标准进行了清理复审,复审结论为“继续有效”的68项,“废止”的19项,“修订”的15项。
二是加强宣传培训。加大新农安法科普知识宣传力度,提振市场消费信心,深入开展达标合格农产品亮证和追溯码亮码行动,向广大消费者展示我市“名特优新”农产品安全优质的好形象。2023年1月在新洲区举办全市新农安法科普宣传活动,市农业农村局、5个新城区和青山区分会场共计340人,央视频、科普中国、武汉科技报、长江云等平台进行网上直播,共计在线观看量超320万人次。
三是开展农资定期督查。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组织处与处、局与局联合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检查行动。2022年,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538人次,开展巡查检查1115次,检查农资经营门店3707家次,检查农资生产企业162家次,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依法进行查处,办结农资领域案件39件。2023年以来,全市出动监管执法人员5400余人次,检查建档立卡户1686户次,检查农资经营门店645家次。
四、抓人才引领,不断完善农安检测体系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人才引进。推动出台《武汉市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着力培育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专业人才智汇基层”活动,鼓励专家人才在田间地头贡献才智、建功立业。2022年,依托全市120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986名市科技特派员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500余家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助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牢固树立“人才第一、技术至上”理念,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人才引进、教育培训、考核晋升等制度,加快优化检测人员学历、技术职称、专业结构。近几年,市级检测中心引进了分析化学及相关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6人,区级检测中心引进了硕士以上技术人员9人;市区两级检测人员达到126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61人、占比48.4%,研究生以上学历25人、占比19.8%,为检测工作发展提供了有力地人才支撑。
二是强化政策引领。积极与市人社部门联动,向上争取更多的“支农”招聘额度,为基层农业人才队伍注入年轻动力。优化“武汉英才”计划,完善人才举荐制度,将更多农业领域企业纳入举荐主体。在武汉英才计划评选中,向农业领域企业的申报人选倾斜,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农业科技专家来汉创新创业。深入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设立现代农业领域专项,每年重点培养支持50名左右支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的本土优秀人才及团队,重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方面倾斜。
三是加强队伍培养。目前武汉农检中心在编在岗人员37人,6个区农业检测机构共有工作人员89人。市农业检测中心检测项目涵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及农业产地环境等三大类,市级检测产品和参数达到463项,县级检测产品和参数平均达到116项,基本涵盖监督抽查和例行监测参数,基本满足市县两级监管工作需要。自区级公检中心改革以来,蔡甸、新洲、东西湖、黄陂等4个区公共检测中心通过了省级资质认定和机构考核。全市树立“检测强、监管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才有保障”的工作理念,着力理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机制,守护市民餐桌安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至2022年,武汉市突出城郊菜篮子基地监管,强化农业投入品、农业产地环境源头监测,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品种实施专项监测,共定量检测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用土壤、水质样品9866个,检测参数30多万项次,完成91.16万个样品快速检测,为百姓吃上安全放心农产品保驾护航,在大疫期间,切实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21日
附件:
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