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国家种质资源库(圃)建设,推动种业振兴行动的建议收悉,经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现答复如下:
农业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资基础,是农作物创新的基础性国家战略资源。武汉市注重依托国家种质资源库(圃),推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助力种业振兴行动。
一、武汉市种质资源库(圃)建设基本情况
全市拥有国家油料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武汉)、国家野生花生种质资源圃(武汉)、国家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武汉)、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武汉)、国家砂梨种质资源圃(武昌)等5家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其中:国家油料作物中期库是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油料作物种质资源库;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保存全国20多个省份及10个国家收集的12类水生蔬菜种质资源2500份,成为世界上保存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种类、生态型和类型最丰富的水生蔬菜资源圃。
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情况
(一)加强种质资源库(圃)合作。依托现代生物技术,支持我市的5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建立种质资源精准评价体系,开展资源利用分析,扩大我市在油料、花生、水生蔬菜、砂梨、猕猴桃、武昌鱼、鳜、鲌、黄颡鱼、团头鲂、细鳞鲴种质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势,形成种质资源的长效保存和利用机制。国家油料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武汉)规划方案已通过审批并动工建设。
(二)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根据中央决策部署,我市组织实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对辖区内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开展了宣传动员、资源排摸收集、数据采集上报与监督管理等一系列工作。2022年,按照“三个全覆盖”要求,已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上报28个农作物、75个水产、65个畜禽种质资源,确保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
(三)加强种质资源研发应用。依托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丰富的种质资源禀赋,不断强化品种育种创新,先后研究出的世界第一条克隆鱼、世界第一支试管藕、世界第一个双低油菜品种、世界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以及转基因番茄、水生蔬菜、“无刺武昌鱼”等重大创新成果,在全国率先选育出黑尾鲌、鳜鱼、胖头鱼良种。市农科院“武禽10肉鸭”是武汉市首个获得国家审定的畜禽新品种,中科院水生所异育银鲫“中科5号”等系列新品种已在全国25个省市推广养殖,市农科院主持培育的鄂莲系列莲藕新品种已推广全国20多个省,新品种覆盖率达85%以上。
(四)注重种质品权保护工作。2022年,全市先后开展种子市场及生产企业专项执法检查行动3次,开展市场清理整顿82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689人次,检查经营门店563家,全市区级现场指导检查、交叉互查覆盖率100%。对2022年我市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15个农作物新品种权证书的按照每个品种5万元的标准予以奖励,累计发放种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经费75万元。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对国家种质资源库(圃)的支持。组织市直相关部门与全市5个国家种质资源库(圃)开展工作对接,加速开展4个种质资源圃建设地点和用地范围的规划工作,及时做好相关区工作衔接,确保项目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同时了解种质资源库(圃)的技术需求,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开展精准对接、服务工作。
(二)引导国家种质资源库(圃)参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国家种质资源库(圃)参与我市农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参与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安全保存、精准鉴定、共享交流等重要任务,鼓励有条件的种质资源库(圃)列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三)加强武汉市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保存工作。探索建立市级种质资源库(保种场)路子,建立市级种质资源库名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种质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市种质资源库质量和数量双发展,开展种质资源库动态管理,通过抽检、年检、执法等方式,加强监管,确保种质安全。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20日
附件:
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