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有特色、面上具规模,整体大变样”是近年来东台市厕所革命成果的真实写照,在全省户厕改造“两个全面”要求提出后,东台市趁势而上,开展全面摸排、全员发动、全域改造,坚持示范引导,质量优先,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改厕做法被列入省户厕改造工作典型案例,特色做法被新华网等国、省级多家媒体报道。
创新驱动,用“实效”探索厕所革命新模式。东台市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努力打造厕所革命“东台模式”。让农民意愿成为“主流”。充分尊重民俗和地形地貌的特点,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精准实施农村户厕改造。推出多种组合模式供群众自主选择,进一步提高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户厕改造的实用性。让厕污共治成为“常态”。坚持“跳出改厕抓改厕”,统筹推进农村厕污和生活污水一体治理,依托产业基地续建水肥一体化利用工程,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绿色化生产。新街镇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在厕所改造的基础上,对农户餐厨污水和洗浴污水排口进行改造,试点实施“三格式化粪池+隔油池+微型人工湿地”污水治理模式,实现生活污水就地处理、就地利用。让文明新风成为“标配”。通过广播、展板、宣传标语和编演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改厕就是好》、新编小调《户厕“革命”好处多》等方式,用乡音乡语讲述改厕故事,让老百姓亲身感受改厕的好处,转变思想观念,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让改厕的小事,从民生短板变为群众幸福生活的跳板。
提质增效,用“品质”打好厕所革命攻坚战。出台实施意见,以全面建成无害化卫生户厕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量质并举,以关键问题有效解决带动厕所革命高效推进,着力提升农村改厕“成色”。锚定目标任务不放松。制定户厕改造工作方案,明确年度改造目标,通过给镇区党委书记“一封信”的方式将责任落细落实。2023年实施户厕改造2.4万户,占盐城全市总任务数的1/4。2024年计划实施户厕改造超2万户,在27个村开展整村推进,目前各镇区已经完成前期招投标工作,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严守改厕质量不降调。邀请省市专家莅临现场指导并开展专题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户厕改造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建设管理能力。印制《东台厕所革命图册》,指导各镇区高标准完成户厕改造规划设计。推行“首厕过关制”,以“首厕过关”带动“每厕过关”,确保改一户,用一户,好一户。筑牢验收关口不松懈。建全市、镇、村三级验收机制,明确镇区建立由户厕办工作人员、监理、村民代表等参与的过程监管体系和四方验收的竣工验收体系,保障工程质量。加快提升可持续内生动力,将3195名网格员,培训成为“卫生宣传员”和“质量监督员”,积极宣传改厕工作意义和注意事项,提升群众对改厕工作的知晓率,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满意度。
踔厉奋发,用“合力”构筑厕所革命新格局。以提高组织化程度为重点,坚持软硬齐抓、建管并重,合力打造东台厕所革命崭新格局。坚持施工流程专业化。推广“321”工作法,即施工队由6人3个施工小组组成,3人安装化粪池、2人安装接水、1人安装坐便器,形成多层次,流水线型施工模式,工程进度和质量都能得到有效保障。通过探索总结,这种户厕建设方式,已成为平原散居农户改厕的高效模式。坚持延伸管护链条化。立足“三分建,七分管”,做好农村改厕“后半篇文章”。配套出台《东台市农村户厕长效管护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布局全域管护网络,配备粪污清掏队和专业维修队,建立粪污处理利用体系,把农村户厕运行管护工作与管护经费拨款挂钩,完善改厕“服务链”、实现管护“精细化”,真正保证“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污满了有人掏、掏了以后能利用、日常运行有监管”的链条式管理。
厕所革命,一头连着民生,一头系着文明。东台市将把农村户厕改造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治理环境的文明工程和造福群众的民心工程,高质量推进农村户厕改造,让“乡村美”成为东台最鲜明的标签。
(局社事处、东台市农业农村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