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乡,如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共建共享?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
沙市区作为荆州中心城区,辖4个镇、6个街道、54个社区、44个村,拥有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基础。
2019年,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沙市区委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在全区开展“村社互联、城乡共建”活动,着力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两年来,沙市区委组织部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组织44个村党组织与49个城市社区、5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32家“两新”组织党组织“结对子”,实现了全区所有村结对共建全覆盖,形成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新格局。
组织联建、活动联办、人才联育、资源联用、产业联促……沙市区以党建引领,推动先进理念、优秀人才、优势资本、新型产业、惠民服务等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互联互通,成功打破二元结构,实现了城乡并肩前行。
一张充满韵味的城乡携手共享幸福画卷,正在沙市大地上徐徐展开。
组织联建——村社政企共解农产品销售难
在沙市区岑河镇沙口村,庆送定制菜园联合社基地工作人员正忙着把西红柿、蒜薹、土豆、尖椒等沙口村农副特产搬上车;
在沙市区农产品直销王板桥店,一家农产品直销店内琳琅满目陈列着邻郊的新鲜蔬菜、水果、鱼类、肉制品……供城市居民选购。
家住王板桥社区的王大妈告诉记者:“这真是太好了!市民吃到郊区新鲜农产品,郊区农户找到了最近销路,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和‘采购难’问题,城乡双赢啊!”
两年来,城区市民直购郊区新鲜农产品的故事,每天都会上演。
城乡互助,产销对接。为推动特色农副产品进社区,沙市区农业农村局积极联合区扶贫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设立楚凤凰农产品直销专柜1家,设立东岳、王板桥、公园路农产品直销店3家,销售农产品达600万元以上。
不止开店直销,还有定点配送。沙市区在总结疫情期间蔬菜定点配送经验的基础上,创建定制配送模式。目前共有3000余名干部职工通过“定制菜园”采购配送蔬菜,100多个居民小区开展定点配送。
一根党建红线连通城乡,让村里的农副产品有了“好身价”。
为了让城乡产销“零距离”,沙市区还积极组织商贸企业到各村开展村企联建,落实“村企对接”活动。
——为解决农副特产“谁来卖”问题,区商务局带领以李敏小吃园连锁餐饮店为代表的企业到观音垱镇泗场村、坮林村等地走访,达成了订购2500公斤蔬菜的意向;以楚风楚味大酒店为代表的商贸企业在岑河镇陈龙村等地采购本地时令蔬菜3000公斤,宣传推广并订购桌、椅等篾制手工艺品200余件,为贫困村5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胖妹土家菜通过与观音垱粮鑫粮食专业合作社对接,向该合作社购进了2万多公斤再生稻。
——为了解决农副特产“怎么卖”问题,沙市区建立并推行城区大型商超、批发市场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签订购销协议机制,并积极发展农村电商。目前,沃尔玛、大润发、中商百货、中百仓储等超市已采购时令果蔬10000公斤,18家农贸市场在市场内部设置了自产自销区,为近郊农户免费提供销售摊位100多个。
自“村社互联、城乡共建”活动开展以来,沙市区共组织32家工商企业、56家商超、18家农贸市场参与村企共建,通过设置定向岗位、签订农副产品产销协议、设立扶贫销售专柜、开办农村电商等措施,累计销售农产品215.905万公斤,有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产品销售。
活动联办——城乡联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去年9月,沙市区解放街道兴盛街社区携手沙市区锣场镇渔湖新村开展共建美好家园暨民俗文化进百姓生活宣传活动。
在渔湖新村文化广场上,兴盛街社区与渔湖村组织非遗文化进百姓生活文艺演出,兴盛街社区共建单位华中福康医院、楚星口腔和爱尔眼科医生为村民提供义诊服务,邮储银行解放支行工作人员为村民讲解反诈知识,提高群众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识。
活动结束后,兴盛街社区和渔湖新村召开村社基层党组织交流会,集中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部分党员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分享学习心得。
“王板桥社区与长湖村结对共建以来,共组织帮扶慰问15次、开展各类学习活动4次。”沙市区王板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杜芝凤告诉记者:“前不久,长湖村组织相关人员到王板桥社学习志愿者队伍建设先进经验,并按照王板桥社区甘泉志愿服务队的管理经验升级该村‘丛姐’志愿服务队。”
2020年,东岳社区组织企业到白水村共同开展“迎中秋、庆国庆、献爱心、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部分农村贫困户,在联谊活动的欢声笑语中拉近城乡居民的情感。
人才联育——智力支撑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人才是关键因素。沙市区加强城乡人才交流,引导各类人才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以“智”取胜。
——组织动员非遗传承大师、传统文化爱好者、手工艺制作者等本土人才开展双向交流活动,推动城市社区“名师工作室”向农村延伸。
——结合“区管校聘”改革工作,推动城乡教师有序交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落实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加大乡镇医疗卫生人才培育力度,提升乡镇医疗卫生水平。
——开展结对村与社区之间基层干部双向交流挂职,让村(社区)干部特别是年轻后备干部在换岗锻炼中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人才聚则事业兴。沙市区畅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通道,全面盘活城乡两端人才资源,带动产业、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赋能,为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提供重要支持。如今,该区组织376名医疗卫生、178名教育等行业人才在城乡有序轮岗交流,培育“1村多名大学生”42人,带动了农村干部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产业联促——以城带乡激活美丽乡村游
阳春三月,沙市区岑河镇木垸村里,杨柳摇曳、溪流潺潺、果园丰美,一幅乡村田园美景尽收眼底。
“趁着晴朗天气,到乡间约会春天!”荆州市民王瑞坦言,他与许多城市游客一样,驾车拖家带口慕名“组团”前来,感受别样农村风光。
在锣山书院,观看书法作品,挥毫泼墨;在宋学洙广场,听历史故事,品味文化魅力;在村庄湖边,水路泛舟,网红秋千,欢声笑语此起彼落;在东方神木馆,摸着千年古树,沾沾古树灵气……寂静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
昔日的小乡村变身网红打卡地。周边村民告诉记者:“几乎每个天朗气清的周末,村内停车坪都会停满私家车,游乐设施入口都排起了长队。”
正是沙市区“村社互联、城乡共建”活动赋予了木垸村“第二次生命”。
随着城市化持续推进,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都市人总有一种“久在樊笼里”的束缚感,渴望去乡间感受自然。通过“村社互联、城乡共建”活动,沙市区深入挖掘村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开发本土乡村旅游市场。“到乡村去耍”也逐渐成为更多荆州城里人出游的选择。
党委领导,政府搭台,旅游唱戏。沙市区委以“村社互联、城乡共建”活动为依托,为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区文旅局精心包装沙市非遗展示馆、锣山书院、宋学洙文化广场、君泰农业、岑参纪念馆、农耕博物馆、木垸村东方神木馆、陈龙村唐家湾等若干景点,以平原观海、故地探幽、田园亲农、民宿怡情为题材,打造出了3条特色旅游精品线路。
酒香也怕巷子深。区文旅局与区总工会、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在全区开展沙市“美丽乡村一日游”活动的通知》,鼓励全区旅行社参与组团,吸引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加“美丽乡村一日游”活动,并积极落实湖北省“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奖补政策,充分激活乡村旅游市场。
如今,特色生态乡村游发展起来了,当地百姓也获益不少。“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个个充满了干劲!”木垸村村支部书记徐正洲告诉记者:“村民可以将种植的蔬菜、养殖的畜禽肉蛋卖给生态餐厅获得收益,也能在园区打工挣钱。”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两年来,沙市区乡村旅游吸引本地和周边游客约20万人次,直接或间接创造收益约2800万元,其中木垸村东方神木馆成为爆红网络的乡村游景点,趟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
“结好对子”携手并进,城乡发展迈向一体。沙市区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村社互联、城乡共建”活动,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了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