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刚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将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重点方向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针对您对乡村农文旅发展中存在误区的认识和意见建议,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乡村振兴局认真研究,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主题教育深入调查研究,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一、聚焦宜居宜业宜游,建设和美乡村
我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高标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因时因势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有效路径,共同缔造武汉和美乡村锦绣图景。
一是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的行政村覆盖率达100%;统筹治理农村黑臭水体与生活污水、垃圾以及因种植、养殖等造成的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8%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75%以上;稳步推进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47.56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9%;提升农房质量安全和建设管理水平等。
二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政府投资引导、国企联村助推、能人回乡带动、乡村治理规范、农旅发展提升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设“创新创业型”“养老康养型”“休闲采摘型”“文化传承型”“资源开发型”“都市田园型”等六类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全市已建成43个乡村休闲游示范村、52个精致农业示范点、61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湾,形成33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
三是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建设“四好农村路”,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村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市场化发展,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等。
四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新城区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新改扩建项目建设扩大学位供给,巩固提升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科学规划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项目,探索建立新型邻里互助服务养老模式,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等。
五是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清廉村居建设,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推广运用蔡甸区“四项清单”经验做法,发掘宣传“一约四会”典型,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二、规划引领要素配置,发掘乡土文化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地域特色,尊重农民意愿,传承优秀文化,充分考虑农民建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做好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目前全市乡级国土空间规划阶段性成果已经完成。依托武汉市功能区体系,将若干个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条件、农业资源和产业特色、开发条件等要素基本相同的行政村划分为一个“田园功能单元”。全市划定了321个“田园功能单元”,明晰了各单元的产业功能、要素配置等指引要求。在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基础上,整合集成山体、湖泊、河道、湿地、历史文化等管控要素,构建全域自然生态格局。“功能单元”的划定为盘活存量资源、建设美丽乡村、发掘文化历史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提供了保障。
二是加强乡村文物保护工作。实施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机关旧址、石骨山人民公社办公楼、张公桥、沈家大湾石桥等乡村文物保护工程。推进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持续做好盘龙城遗址、明楚王墓、郭元咀遗址、湖泗瓷窑址群等遗址的发掘工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盘龙城工作站正式挂牌,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获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明楚王墓获评首批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推动“武汉抗战第一村”姚家山村纳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
三是推动乡村民间文化保护传承。持续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六个新城区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68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4人。黄陂区(楚剧)入选“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黄陂区李家集街道办事处(黄陂泥塑)、蔡甸区永安街道办事处(扑蝴蝶)、新洲区三店街道办事处(牌子锣鼓)入选“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
四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乡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现全覆盖。东西湖文化中心建成开放,江夏区图书馆、文化馆搬迁新馆,黄陂区文化中心、蔡甸区图书馆等重大乡村文化场馆加快规划建设,谭鑫培公园荷香书坊、问津书院城市书房等8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相继建成。建成黄陂区长轩岭街、新洲区三点街、蔡甸区姚家林村等一批省级示范文化广场。推动“武汉市数字农家书屋大数据中心”在华中图书交易中心挂牌成立。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目前我市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更多依赖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如民族特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在不断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三种较为典型的发展模式。如:新洲区挖掘凤凰、黄陂白塘片区党史红色资源,分别新建红色凤凰展览馆、打造沉浸式体验课程,开办“国企联村党史学堂”,定期宣传当地老党员的英雄事迹。黄陂区姚家山村坚持以“红色文化”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积极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织村集体和群众以空闲房屋、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发展旅游观光、农家乐等产业,切实将红色文化引力变为产业发展动力。
三、聚力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旅游
武汉市先后制定加快推进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7年)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出台武汉市乡村休闲游发展奖补办法(2022-2025年)促进农文旅协同推进,制定高标准建设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工作方案扩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出台配套政策推进新一轮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引导各地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乡村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如,蔡甸区索河街道石港村,总投资近3亿元打造嵩阳唐古项目,借力优质山水资源、嵩阳寺佛文化和特色民宿,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发展集文化旅游、田园观光、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新业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一是推动乡村旅游品质提升。全市现有3A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景区33家。指导黄陂区花乡茶谷、黄陂桃源集亲子小镇、新洲问津书院景区获评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推动全域旅游建设。深化黄陂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指导东西湖、新洲、蔡甸、江夏等区入选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黄陂区木兰乡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新洲区仓埠街道项山村等5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九真山旅游度假区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东西湖区茅庙集旅游休闲街区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蔡甸区索河街道获评湖北旅游名镇,江夏区五里界街群益村等5个村获评湖北旅游名村,黄陂区武汉百联奥特莱斯主题街区获评湖北旅游名街。培育乡村文旅带头人。推荐5人获评国家级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称号,9人获评省级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称号,聂权、袁惠文等4位同志分获国家文旅部、省文旅厅资金扶持。
二是规范旅游民宿发展。出台《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实施规程,成立市旅游民宿等级评定委员会,组建旅游民宿等级评定和复核专家队伍,评定第一批武汉旅游民宿五星级7家、四星级9家、三星级7家,推荐黄陂区木兰乡斜阳耒筑•木兰申报全国甲级旅游民宿。起草并推动出台《武汉市旅游民宿管理办法》。
三是举办乡村旅游节会。以“乡约武汉”为主题,连续五年策划举办五届武汉乡村旅游节,分别为新洲、黄陂、江夏、蔡甸、东西湖、武汉经开区片摄制发布5部乡村旅游宣传片,打造“焰遇”花博汇、木兰草原“纵情夏日夜草原”、凤娃古寨“夜影秀”等系列夜游产品,拉动夜间消费。创新开展“武汉都市圈乡村走亲游”活动,联合推出15条乡村走亲游精品线路产品。
附件:
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