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驰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针对您对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园林和林业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乡村振兴局认真研究,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主题教育深入调查研究,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
一是切实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守好森林生态安全领域,深入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不断完善防控责任机制,积极推广三年绩效承包,健全监管体系,严格落实督导检查,松材线虫病除治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除治质量明显增强,防治效果逐步显现。2022年,全市松材线虫疫情发生面积及病死松树数量相比2020年分别下降10.7%和26.2%,实现了双下降,防治效果获得省林业局通报表扬。
二是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市财政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制定了《武汉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指导各区落实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涵盖黄陂区、新洲区、江夏区、新洲区等生态公益林区域,生态补偿对象为生态公益林权利人,包括农户、集体林场、国有林场等。严格保护生态公益林,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乡村振兴。2023年,我市纳入补偿的公益林面积为80.3638万亩,市财政预算安排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073.84万元。
三是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2021年,我市启动了“村增万树”五年行动,把四旁绿化(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作为重要内容,鼓励各区开展增绿扩绿工作,并纳入了验收奖补范围。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建成“村增万树”示范村55个、标准村176个,共计植树175.43万株。村庄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依托优质森林生态资源,发展苗木花卉、森林观光、乡村民宿、果品采摘等致富项目,激发出乡村振兴新活力。
下一步,抓好以下工作重点:一是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控,落实防控责任、完善防控机制、强化防控监管,努力实现松材线虫病防控形势整体向好。二是进一步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严格落实“一卡通”制度,兑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切实维护林农权益,保护好森林生态资源。三是进一步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推深做优“村增万树”品牌,2023年建设180个村,到2025年全市全面建成600个村,结合乡村发展规划,提高乡村绿量颜值,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二、创新金融服务保障,助力乡村振兴
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我市引导在汉金融机构全力加大三农金融服务供给,持续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创新涉农融资产品与服务。加大“惠农贷”“涉农保证保险贷款”和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等政策性支农金融产品推广力度,扩大合作银行范围,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截至2022年底,我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693.73亿元,同比增长7.14%,其中“惠农贷”累计发放323笔、23.55亿元,“涉农保证保险贷款”累计发放167笔、1.36亿元;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73.56亿元,贷款余额9.89亿元。
二是健全三农主体融资担保体系。加强“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建设,提升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质效,降低融资担保费率,进一步在产品创新、融资担保模式、支小支农力度等方面强化政策支持效能,发挥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作用,同时强化业务创新,引导体系融资担保机构做大规模、做优产品、做好服务。2023年1-5月,武汉市“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完成小微、三农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8518笔,合计金额74.63亿元,同比增长31.54%,体系内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率均降至1%及以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严格落实不收取咨询费、手续费、管理费、评审费等其他费用的规定。
三是拓宽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积极引入社会企业和各类资源共同参与,搭建金融机构与乡村振兴项目资金需求方投融资对接桥梁,实现资金来源新突破。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围绕“965”产业集群,建立分行业、分区域的上市后备企业库,遴选“金种子”企业231家、“银种子”企业184家,其中包括从事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为主的武汉东昌仓贮技术有限公司等,助力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各类产业的发展;支持设立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激励社会资本进入,2022年全年新增45家私募管理机构在我市登记备案。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指导在汉金融机构强化三农金融服务能力,加大涉农金融资源倾斜力度,创新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首贷、信用贷以及中长期贷款,为全面推进我市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三、着眼宜居宜业宜游,建设和美乡村
我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高标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因时因势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有效路径,共同缔造武汉和美乡村锦绣图景。
一是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的行政村覆盖率达100%;统筹治理农村黑臭水体与生活污水、垃圾以及因种植、养殖等造成的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8%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75%以上;稳步推进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47.56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9%;提升农房质量安全和建设管理水平等。
二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政府投资引导、国企联村助推、能人回乡带动、乡村治理规范、农旅发展提升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设“创新创业型”“养老康养型”“休闲采摘型”“文化传承型”“资源开发型”“都市田园型”等六类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全市已建成43个乡村休闲游示范村、52个精致农业示范点、61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湾,形成33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
三是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建设“四好农村路”,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村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市场化发展,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等。
四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新城区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新改扩建项目建设扩大学位供给,巩固提升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科学规划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项目,探索建立新型邻里互助服务养老模式,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等。
五是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清廉村居建设,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推广运用蔡甸区“四项清单”经验做法,发掘宣传“一约四会”典型,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六是聚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武汉市先后制定加快推进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7年)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出台武汉市乡村休闲游发展奖补办法(2022-2025年)促进农文旅协同推进,制定高标准建设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工作方案扩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出台配套政策推进新一轮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全面完成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以强县工程为抓手,按照“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乡风好、管理好、宜居宜业”标准,高层次谋划武汉和美乡村建设,推进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区以“新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以区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乡村优势特色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市区联动、建管并重,共同缔造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附件:
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